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研究——以成都市籍田中学为例
【6h】

农村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研究——以成都市籍田中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非正式群体含义的研究

1.3.2 关于非正式群体类型的研究

1.3.3 关于非正式群体成因的研究

1.3.4 关于非正式群体特征的研究

1.3.5 关于非正式群体作用的研究

1.3.6 关于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的研究

1.3.7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4.2 农村高中

1.4.3 农村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

1.5 研究设计

1.5.1 课题研究目标

1.5.2 课题研究内容

1.5.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2.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3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3 成都市籍田中学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现状调查

3.1 成都市籍田中学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

3.2 成都市籍田中学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3.2.1 聚合力强

3.2.2 头目主宰性

3.2.3 群体离散性

3.3 籍田中学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3.3.1 积极型群体

3.3.2 中间型群体

3.3.3 消极型群体

3.4 成都市籍田中学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3.4.1 成都市籍田中学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3.4.2 成都市籍田中学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4 成都市籍田中学非正式群体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忽略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现实

4.1.1 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4.1.2 管理者忽略了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

4.2 对待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简单粗暴

4.2.1 未能正确认识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2.2 对待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简单粗暴

4.3 忽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4.4 不善于利用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

4.5 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没有对症下药

5 成都市籍田中学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5.1 正视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客观现实

5.2 掌握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5.3 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用

5.3.1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5.3.2 情感渗透,满足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心理需要

5.3.3 调动群体成员之间的积极性,转化核心人物

5.3.4 加强沟通,促进非正式群体间交流与合作

5.3.5 运用管理对策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非正式群体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尤其是在农村高中,学生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它对校风、学风、班风以及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而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农村高中的管理者忽略了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对消极型群体的管理采取的是简单粗暴的策略,没有做到正确引导他们向积极型非正式群体转变,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效果。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农村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对农村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针对这些群体的有效的管理策略,文章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运用了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进行这一研究的理论依据,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以成都市籍田中学高二三个班19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详细研究了该校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类型、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等方面,为今后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提供了真实数据和理论支持。
  在对籍田中学进行管理策略上的调查分析之后,笔者结合理论基础,指出了该校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方面的不足。如:忽略了学生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对待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持简单粗暴的态度;没有重视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没有利用好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非正式群体采取“一刀切”做法。
  基于对该校非正式群体的调查和分析,针对该校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现状,本研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探究出了一套针对农村高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如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情感渗透,满足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心理需要;调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积极性,转化领袖人物;加强沟通,促进非正式群体间交流与合作。希望以上策略能填补这一领域的理论空白,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借鉴,为对农村高中学生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管理提供示例,并且对农村高中乃至普通高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