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线粒体苯二氮卓类受体与乙酰胆碱诱导的心房颤动
【6h】

线粒体苯二氮卓类受体与乙酰胆碱诱导的心房颤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房颤的发生机制

1.3 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4 心房颤动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关系

1.5 心房颤动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

1.6 线粒体和心律失常的关系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液体配方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Ach诱导的房产模型的建立

2.2.3 HL-1细胞的培养和传代

2.2.4 HL-1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2.2.5 HL-1细胞内ATP的测定

2.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干预mBzR对乙酰胆碱诱导的房颤发生率的影响

3.2 干预mBzR对HL-1细胞中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3.3 干预mBzR对HL-1细胞能量代谢情况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mBzR的状态与ACh诱导的房颤

4.2 mBzR的状态与HL-1细胞中游离钙浓度

4.3 mBzR的状态与HL-1细胞中能量代谢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心房颤动(Atrail Fibrilliatiaon,AF),简称房颤,以心房电活动紊乱、收缩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总体人群发病率达0.5%-1%,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6%,80岁以上人群则高达10%以上。中国至少存在800万心房颤动患者,全世界则有数以千万计的心房颤动忠者。
   心房颤动的反复发作可以引发原发病的加重、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和心房扩张,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心房颤动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和转归,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因而其早期治疗以及预防复发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为止,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仍然是“心脏病学领域二座未被征服的冰山之一”。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众说纷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药物导致的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负性肌力等不良反应使患者难以耐受。射频消融患者获益不一,目前尚无理想根治措施。因此,寻找心房颤动新的干预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目的:研究线粒体苯二氮卓类受体(mitochondrial benzodiazepinc receptors,mBzR)在防治乙酰胆碱诱导的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方法:在Langendorff灌流的离体兔乙酰胆碱诱导的房颤模型上,通过药物干预线粒体苯二氮卓类受体(mBzR),观察激动或抑制该受体对乙酰胆碱诱导的房颤发生率的影响。在肿瘤来源的心房系细胞HL-1上模拟心房受到乙酰胆碱作用,以Fura-2AM及Mg2+-Fura-2 AM探针法检测乙酰胆碱作用及mBzR激动和抑制情况下的HL-1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ATP的情况。
   结果:对照组乙酰胆碱诱导的房颤的发生率为50%,抑制mBzR后,房颤发生率降低为0%(P>0.05),而激动mBzR后,房颤发生率为40%,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乙酰胆碱诱导的情况下,心房系HL-1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ATP含量显著减少,抑制mBzR后,HL-1细胞内钙超载程度明显改善,ATP含量维持相对恒定。
   结论:抑制线粒体苯二氮卓类受体(mBzR)可防治乙酰胆碱诱导的心房颤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内钙超载、稳定细胞内的能量状况实现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