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学生不同性别角色的社会适应性差异研究
【6h】

中学生不同性别角色的社会适应性差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文献综述

1.1性别角色的基本问题

1.2社会适应性的基本问题

第2章 实证研究过程

2.1问题的提出

2.2研究的意义

2.3研究一程序

2.4研究二程序

第3章 研究结果

3.1中学生性别角色

3.2中学生社会适应性

3.3中学生的不同性别角色的社会适应性差异

3.4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影响因素访谈研究

第4章 讨论

4.1中学生性别角色概况

4.2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概况

4.3中学生不同性别角色的社会适应性差异

4.4中学生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

4.5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传统意义上对于性别角色的单一界定,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环境。一个人的性别角色意识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发展,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性别角色意识养成的关键期。本研究使用《Bem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SAS-SSS)对上海地区六所中学共825名中学生进行测试,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来描述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及社会适应性水平,验证双性化人格是否具有更高的社会适应性水平,探讨不同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并进一步采用访谈法探究影响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学生中,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类型占大多数,其次是女性化类型、未分化类型,最后是男性化类型。(2)中学生性别类型的分布在性别及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年段上不存在差异。(3)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具有高水平社会适应性的人数较少。(4)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双性化类型的学生社会适应性水平最高,是最佳的性别角色模式。(5)影响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父母的期望、父母关系及父亲的个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