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本土化人格特质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身份认同的中介作用
【6h】

本土化人格特质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身份认同的中介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

2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2.1 社会适应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

2.2 本土化人格特质、身份认同和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程序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社会文化融入量表的修订

4.2 流动儿童本土化人格特质、身份认同和社会适应的现状

4.3 流动儿童本土化人格特质、身份认同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5 讨论

5.1 流动儿童本土化人格特质、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总体特征

5.2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 流动儿童的本土化人格特质、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5.4 身份认同在本土化人格特质和社会适应中的中介作用

6 结论、启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流动儿童被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其健康成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也日趋增加。这些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遇到很多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社会适应问题。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在文化适应过程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本土化人格特质和身份认同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身份认同在本土化人格特质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范式,第一年发放人格量表,共调查得到469份有效问卷;第二年发放身份认同问卷、社会适应各量表,回收得到55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307份问卷。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了解了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以及运用Person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索了本土化人格特质、身份认同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第一,社会文化适应指标在来沪时间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来沪时间越长,融入迁入地(即上海)文化情况越好,家乡文化保持情况越差;第二,人情维度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显著正向预测家乡文化保持;和谐性和面子维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身份认同;身份认同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尊、幸福感和迁入地文化融入,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抑郁;第三,身份认同在和谐性、面子和心理适应(自尊、孤独感、幸福感、抑郁)各指标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身份认同在面子维度和迁入地文化融入之间存在遮掩效应。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身份认同作为一种中介变量,能很好地揭示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第二,本土化人格特质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对教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