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幻想中国”的寓言——试论李翰祥电影中的审美形态与特征
【6h】

“幻想中国”的寓言——试论李翰祥电影中的审美形态与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节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相关研究动态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四节李翰祥的生平简介

第一章李翰祥类型化影片的审美形态分析

第一节三大创作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8-1963),可以称为前香港阶段

二、第二阶段(1963-1970),台湾国联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1-1996),后香港阶段和大陆时期

第二节三大类型片的审美形态

一、黄梅调影片——春秋家国梦

二、风月片——犬儒主义的显征

三、宫闱片——说古论今的历史意识

第三节类型化与作者冲突

第二章“幻想中国”的寓言——李翰祥电影文本中的主要审美特征

第一节浓厚的市井文化

第二节悠远和飘逸感的古典美学

第三节传统戏曲的叙事模式

一、戏剧情绪的营造

二、戏曲动作的运用

第四节人文关怀的写实风格

第五节作者电影般的画笔运用

第三章在审美形态与审美特征的背后

第一节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悖论

一、关于政治意识和喜剧讽喻的运用

二、“偷窥”的放大

三、矛盾的创作心态

第二节历史贡献与警示作用

一、国联时期对台湾影坛的贡献

二、警示作用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制作数量最多的一部分,从1913年至今90多年间,香港共摄制出了9,000多部故事片和戏曲片,既超过了台湾地区,也超过了作为母体的大陆。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国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李翰祥作为当年香港邵氏公司的金牌导演,我们在重新掀起研究香港电影热潮的同时,就不可能忽视他,避开不谈。这位在艺术和商业票房上皆建树颇丰的怪才导演,自然引起了评论界的兴趣,几十年来,从各方面对其进行评述的文章并不鲜见,但真正对他的电影作系统性导演研究的似至今尚未见到。 本文关注的焦点是解析李翰祥影片中的审美形态,以及他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和绘画的联想和运用,从而塑造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观世界的。本文也将以此为核心,从宏观的角度探究李翰祥的创作经历,以及由他而起的,曾引领风潮的三大类型影片,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受众心理,以及李翰祥在创作中矛盾到近乎产生自我人格分裂的创作心态,并在此基础上,对李翰祥在港台电影史上的地位、作用等予以重新定位。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李翰祥的三大创作阶段的概述,对其三大类型影片的产生背景进行了系统介绍,并由此引起类型化与“作者”的关系问题;第二章分析李翰祥电影文本中的主要审美特征;第三章试着探究李翰祥对港、台影坛的贡献和带来的警示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