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健全的个人”:三十年代“开明派”对理想国民的想象与构建——《中学生》杂志研究
【6h】

“健全的个人”:三十年代“开明派”对理想国民的想象与构建——《中学生》杂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为中学生的一切利益而努力”——《中学生》杂志概述

一、三十年代中等教育的背景

二、《中学生》杂志的创刊、出版及栏目设置

第二部分:完美人格的独特想象——《中学生》杂志的新国民主体构建

一、何谓“健全的个人”?——“开明派”人格塑造的人学内涵及时代质素

二、“调和与发达”——“开明派”人格构建的具体内容

1、科学启蒙:“多方的趣味与知识”的提供与反思

2、思想启蒙:自由意志的追求和大众意识的渗入

3、审美启蒙:个人感兴与“为人生”的矛盾突围

第三部分:“爱的教育”——“开明派”情理交融的启蒙话语构建

一、求真与致用——理性启蒙的话语实践

二、“同情”与“真诚”——理性启蒙的情感润泽

第四部分:何谓“开明”?——关于启蒙主体之文化选择的语义学探讨

一、平民的启蒙——“开明派”文化启蒙的特征

二、“紧跟时代走”——政治激情、商业大潮、抑或书生本色?

结语:潮流内外

参考文献及书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学生》杂志诞生于三十年代的上海,由开明书店创办。在漫长的时间内它致力于培养民族国家未来的建设主体,“健全的个人”是对这种理想新国民的概括。本文从科学启蒙、思想启蒙以及审美启蒙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开明派”人格塑造的内涵,揭示出其所蕴涵的人学特征和时代质素。晚清以来,以“立人”为根本出发点和旨归的中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激发了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想象。而“开明派”则从他们的教育实践、生活实践出发,既吸收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潮又体现出对现代人本思想的借鉴,其中蕴含着更多的来自本土的经验和想象。本文的论述兼及“开明派”启蒙建构的具体内容及话语方式,由此出发揭开他们对于完美人格的独特想象。 在政治激情和商业大潮都过于弥漫的三十年代,“开明派”理性和踏实的背影显示出独特的思路,也遭遇着难得的尴尬:自由主义嫌其过于“左派”,而“左联”又嫌其立场不够鲜明。“开明派”“有所为,有所不为”,执着于自己的文化启蒙事业,既有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启蒙主义路线的承继,同时也形成一定的质疑和反叛。后者主要体现在启蒙话语中对知识分子和大众关系的自觉调整。三十年代民族危机的持续深化为这种调整准备了外部土壤,而内部因素则源于他们内心对自身角色的真诚反省。他们身上的儒家血统和民粹主义的倾向作为深层原因最终使他们服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并重新步入了体制化的进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