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倦怠问卷(BM)在中小学教师中的初步应用
【6h】

倦怠问卷(BM)在中小学教师中的初步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第一章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1.工作倦怠的定义

2.工作倦怠的发展阶段

3.工作倦怠的后果

4.工作倦怠的测量

5.工作倦怠的相关因素

6.我国的工作倦怠研究

第二章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2.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3.教师工作倦怠的后果与影响

4.本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研究方法

1.被试选择

2.研究工具

3.调查过程与数据处理

第四章倦怠问卷(BM)结构研究结果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倦怠问卷的心理计量学分析

2.1倦怠问卷的项目分析

2.2倦怠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2.3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2.4倦怠问卷的信度分析

2.5倦怠问卷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

第五章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1.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2.结果分析

2.1中小学教师在BM问卷各因素上的得分

2.2性别对于倦怠的影响

2.3婚姻状况对于倦怠的影响

2.4学历状况对于倦怠的影响

2.5学校层次对于倦怠的影响

2.6年龄对于倦怠的影响

2.7工龄对于倦怠的影响

第六章讨论

1.倦怠问卷的心理计量学特征

2.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3.降低工作倦怠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4.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谢辞

展开▼

摘要

工作倦怠指的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在过去的30年里,工作倦怠研究已经成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和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修订著名的工作倦怠测试工具——倦怠测量量表(Burnoutmeasurescale),并同时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363名中小学教师的施测,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BM问卷的三因素模型得到了最优拟合。三个因素分别命名为耗竭、士气消沉和动机丧失。与此同时,修订后的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999到0.8768之间,区分效度和聚合效度在0.762-0.259之间,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婚姻状况、学校层次、年龄和工龄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具有重要的影响;(2)性别和学历层次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没有影响。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实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2)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工作倦怠,并给予帮助和指导;(3)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教师持合理职业期望;(4)提高教师收入水平,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