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叙事——知青文学(1966—1986)研究
【6h】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叙事——知青文学(1966—1986)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知青文学”研究综述

上编:作为“症状”的知青文学

第一章:城乡关系的骤然显现

第二章: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初“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第三章:“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

第四章:知青文学与城乡叙事

下编:从下乡到回城

第一章:下乡与革命

第二章:战天斗地——革命与生产的辩证法

第三章:蹉跎岁月——回城叙事中的“翻案”、“伤痕”与“反思”

第四章:“终点”与“岸”的辩证法——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

第五章:从“爱的权利”到“爱的忘却”——新时期知青文学中的爱情故事与城乡叙事

第六章:贫穷落后的“诗意田园”——作为城市“他者”的乡村

第七章:为了告别的“葬礼”——八十年代中后期知青小说对农民形象的重新塑造

余论:“人生”意义的结构转换

附录

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

摘要

“知青文学”产生的历史前提,是“上山下乡”运动,而“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实践,标示出了中国独特的城乡关系,它表征的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中国,在前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追求社会主义理想与实现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困境。通过“知青文学”,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在追求现代的同时又反抗现代的“挣扎”的身影。在上编中,本文侧重考察建国之初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知青文学”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下编中,本文重新梳理了1966年至1986年间“知青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从“城乡叙事”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知青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传统社会主义时期,因为有着对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理想的双重追求,人们看到了那种以“二元结构”方式表现出来的城乡分裂,但也同时以从未有过的清醒,意识到弥合这种分裂的必要性,因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案中,它们其实是一体的。因而“文革”时期的“知青文学”,虽然无意识地将造成这种城乡关系的历史困境压抑掉了,但同时又有意识地参与了对这种城乡关系的变革。 由于新时期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方案,只继承了现代化目标本身,此后中国的现代性不再具有反现代的倾向,所以新时期后期的“知青文学”对城市和乡村的叙事,开始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同类作品相一致的形态和趋势。不过,由于“知青文学”的创作者毕竟曾是“反现代的现代化”的实践者,他们的经验与记忆总是会使文本产生某种裂痕,从而显示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叙事的独特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