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天人合一观念的源起和早期发展——兼论礼乐传统和德之观念的嬗变
【6h】

天人合一观念的源起和早期发展——兼论礼乐传统和德之观念的嬗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第一章 绝地天通:五帝早期及之前的巫术通天观念

第二章 制礼作乐:礼乐传统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章 铸鼎象物:德之演变及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观念的转向

第四章 同途殊归:中国轴心时代哲学突破及人文理性的觉醒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天人观念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国人思维的核心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将五帝时代中期颛顼“绝地天通”巫术改革、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和春秋晚期孔子“哲学的突破”作为三个历史的分界点,探讨天人观念的源起和早期发展状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巫。天人观念是原始思维中巫术通天观念的延续。颛顼“绝地天通”改革后,原始的巫术祭祀仪式被独占,只有帝王可以直接与“天”沟通,“巫”是其沟通天地的助手。以巫术沟通天地的思想成为天人合一观念的最初来源。
   西周初期,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的思想,因此,原本属于巫师祭祀的上帝之“天”,变成了具有伦理道德的天命之“天”。但是,周公将通天的巫术礼仪的根本特质保存并延续下来,这便是以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萌芽。周公“制礼作乐”,把巫术通天仪式中这一套“巫史传统”完成外在的理性化,变成一套关于政治和伦理的礼乐制度。但是“礼”仍然保存着‘巫’所特有的与天地沟通与神明交往的特质和神圣力量。“巫术礼仪”的初步理性化,也奠定了中国三代“礼乐传统”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又进一步反对这一“礼乐传统”中巫术的成分,并使之进一步理性化和制度化。这体现了对“礼”的认识的重新创制,也就是将“礼”与个人践行联系起来。使“人”并不仅仅通过尊敬和模仿过去已有的秩序和仪式,即宗教和巫术形式来追求与“天”的合一;另一方面他又将“仁”的观念注入旧的传统中,实现了轴心时代“哲学突破”。此后,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达到与“天”为一的“天人合一”的主张。这实际上是把人从传统的礼乐制度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由上古时期只有帝王才可以与天沟通,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人可以通过修身直接与“天”沟通的个人化转向。
   本文立足于考古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知识,以天人观念的源起和发展为线索,其间穿插对巫术、礼、德等观念的产生、发展的探讨,并且在前辈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总结,试图对天人观念的源起和早期发展作出比较系统的阐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