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众文艺作品中的民族与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政治传播与民族主义
【6h】

大众文艺作品中的民族与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政治传播与民族主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回顾

1.1.1 民族主义的理论发展

1.1.2 中国民族主义研究

1.1.3 政治传播研究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3 八十年代中国的政治传播与民族主义

1.3.1 八十年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生态

1.3.2 政府和市场互动的传播机制

第二章 影视:大小荧幕上的家国想象

2.1 八十年代影视工业与市场的发展

2.1.1 电影的松绑与市场化的开端

2.1.2 香港电影工业化的辐射

2.1.3 电视事业的起步与收看的普及

2.2 影视作品中的民族主义

2.2.1 功夫片的演进:身体与民族的寓言

2.2.2 电视纪录片:地理爱国主义的兴起

2.3 从想象到图像:“视觉暴力”与民族情结

第三章 音乐:爱国主义歌曲的自我革新

3.1 音乐、政治与民族主义的构建

3.1.1 导正音乐的尝试

3.1.2 流行音乐市场:从歌手到明星的转变

3.2 八十年代的歌曲中的民族与国家

3.2.1 大中华爱国歌曲:不同政权分享的民族情结

3.2.2 军旅题材的转型:个体与家国的对接

3.3 “北腔南调”:流行音乐对爱国歌曲的再造

第四章 连环画:武术类连环画的家国情义

4.1 连环画在中国的发展史

4.1.1 连环画的出现:具有争议的通俗娱乐

4.1.2 连环画的改造:政治传播属性的加强

4.2 八十年代连环画的复兴

4.2.1 八十年代连环画的特征:题材多样化

4.2.2 武术题材连环画中的民族主义意识

4.3 古老题材的回光返照:街头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五章 民族主义与政治传播模式的嬗变

5.1 八十年代政治传播的新特点

5.2 结论:八十年代民族主义是如何得到传播的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各种视听媒介和大众文艺作品创作迅速发展的年代,也是一个阶级话语逐渐式微、民族主义思潮生根发芽的年代。民族主义的生发与政治传播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近代欧洲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民族主义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各种视听媒介的发展同样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民族主义的种子。无论是现代的视听传播媒介,还是传统的出版行业,他们都在扮演着欧洲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印刷术”的角色。
  本文试图重点考察了三种大众文艺形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传播过程以及代表性作品中的民族主义元素。第二章主要关注香港、大陆拍摄的功夫电影和电视剧以及地理题材的纪录片,试图从中探讨快速发展的市场导向的视觉影像工业对于政治传播的改造。第三章主要研究流行歌曲对于爱国歌曲的冲击和再造,厘清了发轫于南方的市场化流行音乐文化对于北方政治权力中心的影响。而第四章主要关注连环画这一种文艺形式,剖析了曾经获得市场认可但却被官方取缔的武术类连环画在八十年代重新获得出版的机会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几种形式的大众文艺作品的内容以及政治传播过程的分析,笔者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主义在中国通过大众文艺作品的政治传播形式得到了培养,而彼时中国大陆政治传播的机制已经较改革开放以前发生了变化。从一些大众文艺作品的传播链条可以看出,在八十年代民族主义的政治传播并不完全是党和政府所垄断:官方开始和一些市场化的力量分享政治传播主体的地位,宣传部门不再垄断传播主体的资源,而更加重视通过设置传播关键节点来实现其宣传意图。民族主义的培养和政治传播不是官方的一厢情愿的策略,而是整个中国两岸三地政府和市场在共享的文明之下的默契。

著录项

  • 作者

    吴兆哲;

  •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

  • 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
  • 学科 政治学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周旺;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D6-05;
  • 关键词

    政治传播; 民族主义; 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