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初中校园霸凌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以安康市M中学为例
【6h】

农村初中校园霸凌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以安康市M中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安康市M中学基于校园霸凌行为的现状调查

2.1 安康市M中学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频率

2.2 安康市M中学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类型

2.3 安康市M中学校园霸凌行为的一般对象

2.4 安康市M中学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地点

2.5 安康市M中学校园霸凌行为的年级分层

2.6 被霸凌状况

2.7 霸凌状况

2.8 校园霸凌行为的差异性

第三章 安康市M中学校园霸凌行为的原因分析

3.1 学校方面

3.1.1 管理机制不完善

3.1.2 办学理念倾向于应试教育,对学生缺乏关爱

3.1.3 学校心理咨询室流于形式,无力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

3.1.4 对学生缺乏有关反霸凌的教育

3.1.5 教师激励机制不足

3.2 学生个人方面

3.2.1 认知偏差

3.2.2 缺乏应对校园霸凌的能力

3.3 教师方面

3.3.1 长期不变的教育活动导致的职业倦怠

3.3.2 关爱学生的基本责任感缺失

3.4 家庭方面

3.4.1 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

3.4.2 家长缺乏问题意识,忽略孩子心理健康

3.5 学校社会工作缺位

3.6 社会方面

3.6.1 媒体导向不良

3.6.2 国家缺乏有关反霸凌的法律

第四章 校园霸凌行为造成的危害

4.1 校园霸凌对学生行为造成的影响

4.1.1 校园霸凌对被霸凌者行为造成的影响

4.1.2 校园霸凌对霸凌者行为造成的影响

4.2 校园霸凌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

4.2.1 校园霸凌对被霸凌者心理造成的影响

4.2.2 校园霸凌对霸凌者心理造成的影响

4.3 校园霸凌对旁观者和校园环境造成的影响

4.3.1 校园霸凌对旁观者的影响

4.3.2 校园霸凌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减少校园霸凌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5.1 对学校的建议

5.1.1 改变管理理念,重视校园霸凌

5.1.2 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安全校园

5.1.3 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加大制度约束

5.1.4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

5.1.5 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改变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

5.1.6 引入学校社工,与相关社会组织密切合作

5.2 对家长的建议

5.2.1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5.2.2 大力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及时参加学校活动

5.3.2 推进国家立法进程,使校园反霸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总结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对于青少年而言,学校既是其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其健康成长和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校园安全则是保障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基础。然而,从近年来频频披露的校园霸凌新闻中可以看到,有些中学校园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安静、和谐与安全,校园霸凌发生的隐蔽性往往导致人们对此问题的忽略。但霸凌对学生的伤害却是真实存在的,它对身处霸凌事件中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巨大。因此,校园霸凌现象亟需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遏制。
  本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M中学的校园霸凌问题为例,从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分析上述问题,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分析和访谈,了解农村中学校园霸凌现象的现状,学校师生对校园霸凌的认知状况以及校园霸凌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等,并以学校为切入点,分析校园霸凌的产生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在农村中学,校园霸凌行为发生较为普遍,且以言语霸凌和关系霸凌两种类型为主,同时,由于住校生较多,霸凌行为大都发生在宿舍、厕所等校内较为隐蔽的场所,具有很大的隐秘性。
  其次,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家长对校园霸凌现象的认知水平较低,一般将校园霸凌行为认为是学生间的小打小闹,不会予以重视和处理。
  再次,农村中学缺乏应对校园霸凌的管理机制和针对校园霸凌的安全普及活动,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方面缺乏相关教育。
  第四,校园霸凌发生后,对霸凌者、被霸凌者、旁观者和学校都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最后,国家缺乏明确的反霸凌立法规定。
  因此,要抑制和消除校园霸凌现象,既需要改变各个社会系统对校园霸凌的认知,引起足够的重视;也需要联合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力量,共同为校园霸凌贡献相应的力量,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