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RFIC的ESD防护电路与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6h】

RFIC的ESD防护电路与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RFIC ESD 的特点

1.2 ESD 防护原理与防护器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ESD 测试模型及 RFIC ESD 保护内容

2.1 三种模型与 TLP 测试方法

2.2 RF-ESD 设计的内容

2.3 RF-ESD 设计的基本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SD 器件选型和 LVTSCR 的 TLP 测试

3.1 ESD 器件的选型

3.2 ESD 仿真的理论基础

3.3 LVTSCR 的 TLP 仿真测试及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VTSCR 结构改进与 ESD 匹配网络构建

4.1 栅极电压 VG对 snapback 特性的影响

4.2 结构参数对 snapback 特性的影响与结构改进

4.3 带有 ESD 保护的匹配网络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网络 S 参数提取的 RF-ESD 协同设计方法

5.1 技术背景

5.2 输入结点寄生电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5.3 RF-ESD 协同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

5.4 5.25GHz 窄带 LNA-ESD 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减小 ESD 寄生参数的反馈补偿方法研究

6.1 反馈补偿的基本原理

6.2 对二极管串 ESD 匹配网络的补偿

6.3 对双槽 LVTSCR ESD 保护结构的补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由于射频集成电路(RFIC)所独有的特点,如对噪声系数敏感、要求良好的匹配和合适的增益等等,与普通的模拟/数字集成电路不同,其静电防护(ESD)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深亚微米CMOS技术条件下,RFIC的ESD保护设计及RFIC与ESD保护电路之间的协同优化问题,从ESD仿真测试平台的搭建、器件结构改进、带有ESD保护的匹配网络分析、ESD器件与RF电路协同设计(co-design)方法和消除ESD影响的电路措施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1.论文针对几种ESD保护器件的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选择了结构简单、寄生参数少、放电效率高且开关参数易调节的LVTSCR器件。分析了深亚微米器件在ESD大应力下的载流子传输特性,采用了载流子输运模型和碰撞电离模型,通过搭建TLP仿真测试平台,对90nm工艺条件下的LVTSCR的工作原理和特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几个主要参数对LVTSCR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中的LVTSCR器件的开启电压小于4V,与同等工艺条件下的ggNMOS试验结果相比较,具有相同水平的开启电压,而维持电压要小很多(1.1V对3.3V),因此具有更高的放电效率,适合深亚微米条件下的RFIC输入/输出端的ESD保护。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深亚微米LVTSCR结构的ESD应力研究和TLP仿真测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2.根据LVTSCR的电学特性,分析了不同偏置条件对其开关特性的影响,提出了结构改进方法以获得良好的开关参数。由于SCR类器件具有导通电阻很小但维持电压过低的问题,在应用中容易引起功能电路的闩锁或者ESD结构开启后不能自行关闭。基于提高维持电压即提高器件内部的导通电阻这一原则,在LVTSCR结构改进中采用了几种增大电流路径的办法,最终放弃器件原有的栅极,改为纵向的双槽结构进行限流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占用了较小的芯片面积。在此基础上,对槽深与维持电压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一定极限下此方法遇到的瓶颈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通过结构改进,LVTSCR的维持电压达到了1.5V以上,使该器件可以满足大部分深亚微米低压电路的ESD保护需求。
  3.由于在现有的RFIC设计技术中,缺乏ESD器件的模型(包括大应力模型和小信号模型),而现有的等效方法,在RF分析中忽略了太多的寄生效应,因此导致在增加ESD结构后核心电路的性能严重恶化,尤其当工作频率很高(>5GHz)时,寄生参数的细微变化有可能带来端口不匹配、噪声变差或者增益降低。因此, 本文建立了一种能够准确量化ESD结构参数并将其引入RF仿真的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器件级仿真、器件-电路混合模式仿真以及高频仿真的特点,对带有ESD保护的匹配网络提取S参数并建立查表模型,以引入RF设计中。其中,ESD结构的所有寄生效应在进行小信号分析时将全部被考虑进来,具有无损性,因此能过做到准确的仿真,使RFIC的性能得到最优化。通过一个5.25GHz窄带LNA-ESD设计,结合单/双向二级LVTSCRESD保护网络,对这种co-design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对比了不同ESD网络结构在加入前后及电路优化前后的性能,该结果与文献中的单向二级ggNMOS保护结构相比,在同样的器件尺寸下获得了原有二倍的HBM防护水平。
  4.本文利用电源电路中的反馈补偿电路结构,通过调节反馈信号的大小和相位,使得在ESD器件位置的原始信号和反馈信号相互抵消。利用这种补偿技术,在RFIC正常工作时,被保护端口的信号对于ESD结构不可见或部分可见,起到了一种屏蔽的效果,因此使得大面积的ESD器件能够应用于更高的频率范围。通过对改进的双槽结构LVTSCR组成的50Ω传输网络进行分析,结合第五章提出的co-design方法,对加入补偿电路前后的网络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反馈补偿电路能够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对ESD结构做到有效隔离,使电路的匹配效果得到改进,通过调整反馈电路的参数可以使其能够具有合适的中心频率和带宽,同时不会牺牲ESD防护的水平。这种方法使得原有的ESD保护结构的适用频率获得了几个GHz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以普通的模拟/数字ICESD防护技术为基础,改进了针对LVTSCR器件的TLP仿真测试方法,对LVTSCR在大应力条件下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改进器件结构使其具有更合适的开关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网络S参数提取的RF-ESD协同设计方法,和一种对ESD结构的反馈补偿措施,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RFIC的ESD设计提供了指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