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璜》汉译中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基于穆旦和朱维基译本
【6h】

《唐璜》汉译中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基于穆旦和朱维基译本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2 Theoretical Basis

1.3 Research Method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Recognition of Translator’s Role

2.2 Researches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hapter 3 Manifestation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3.1 Translator’s Initiative in Translation

3.2 Translator’s Cultural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

3.3 Constraint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hapter 4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Displayed i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Don Juan

4.1 Translator’s initiative

4.2 Translator’s Passivity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he Analysis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3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译者主体性是目前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女性主义、解构主义、阐释学理论等多个理论体系都被运用于译者主体性研究。翻译过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它包含许多因素,译者不仅仅是源文的读者,而且是译文的创造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不可避免的发挥其主体性。本文拟从阐释学入手,以拜伦名著《唐璜》的两个汉译本为实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作为翻译研究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阐释学理论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译者主体性渗透翻译过程的各个方面,同时反映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阐释学理论认为绝对“忠实”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又会受到诸如源语言特征、目的语特征、主流翻译策略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迎合了目的语文化的需求。
  穆旦和朱维基的《唐璜》汉译本体现了他们不同的译者主体性,穆旦译文中普遍使用的四字成语和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的词句很好的迎合了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而朱维基译本忠实而通顺。两位译者在转换源文的意义和形式以及重现源文的情感和艺术特征等方面所作出的不同努力导致了他们不同的译文,展现了其不同的主观能动性。译者不同的“偏见”和“视域”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诗歌翻译中重现源文的情感和艺术特征尤为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在其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穆旦和朱维基在翻译《唐璜》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穆旦主要采取了意译而朱维基主要采取了直译。本文分析了影响他们翻译过程的各方面因素,证实了译者主体性的被动性方面。
  论文得出的结论是: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是其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结合,译者的主动性因素包括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于源文的理解等因素;被动性体现为译者受到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译文读者等因素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