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技术创新的结构性特征——技术偏好需求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错位
【6h】

清代技术创新的结构性特征——技术偏好需求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错位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意义

1.2研究综述

1.3理论框架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内容

1.3.3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2.1对技术创新的界定

2.2对社会人群技术偏好需求的说明

2.2.1 生产性人群的技术偏好需求

2.2.2 非生产性人口的技术偏好需求

2.3对技术统计的说明

第三章 中国清代技术创新的结构性特征与影响

3.1 1644-1900年间中西方技术创新总量的分布与变化趋势

3.2 清代中西方技术创新的结构特征

3.3 清代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

第四章 社会人群技术创新能力的估算与分析

4.1非生产性技术人群在社会分配数额的估算

4.1.1商人群体的人户数与分配额估算

4.1.2 官僚、宗室、八旗兵丁人户数与社会分配额估算

4.2生产性人群在社会分配中的估算

4.2.1 清代1750年前中国GDP的估算

4.2.2 生产性人群的社会分配数额与户数

4.3 对社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又鉴于“西方工业革命式”的技术创新有高投入的特点,本文又对中国社会不同人群的技术创新动机,也就是技术需求偏好进行了分析,将人群划分为生产性人群与非生产性人群。相应的对其不同的社会财富分配额进行了合理的估算,其在本文即指的是技术创新能力。最后发现中国生产性人群有生产性的技术偏好需求,却没有技术创新能力,而非生产性人群没有生产性技术需求偏好,却拥有较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社会收入分配与技术偏好需求的错位,引致了中国未能向西方一样发生工业技术革命,相反技术创新出现了结构性特征,是为引致近代中西方发展出现分流的原因之一。
  人类社会发展是通过旨在促进人造资本对自然资源替代的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的。技术作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重要因素之一,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其可以说是从农业技术到工业技术、从劳动密集型技术到资本密集型技术、从可见技术到不可见技术。相应,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对应其具体不同的技术类型。
  中国的发展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李约瑟、伊懋可都曾论述过“14世纪以前中国曾有过大量瞩目的技术创新,对中国而言14世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南宋之际中国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已经达到顶峰,相应的其技术创新也达到了一个峰值,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此时的技术创新更多是较细小且低投入的技术创新。由于农业社会之后是工业社会,此后中国若要有较大的技术突破,按照正常的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要出现像“西方工业革命式”的技术创新,根据“工业社会技术创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有较高技术的投入。
  考虑到以上问题,本文试图对14世纪之后中国的技术创新进行分析,为了便于研究,具体以中国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交汇的清代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段中西方的技术创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750年前中西方技术创新在数量上处于同等水平,在之后出现了“大分流”,并且这一时段的中西方技术创新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西方的技术创新较多的呈现出了基础性、高效率的特点,而中国相比较则出现了技巧性、奢侈型的特点,据此我们将技术创新分为生产性的技术创新与非生产性的技术创新。再通过相应的图、表对比后发现,中西方的技术创新确实存在两种技术创新的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就是中国技术创新出现了结构性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