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转向研究
【6h】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转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传统的确立

(二) 为大众文化及其功能正名

(三) 与欧陆马克思主义互动

(四) 文化批判的自我反思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研究概况

(二) 涉及的主要问题及基本观点

(三) 总体的研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一章 实践与文化关系阐释方式的转向

1.1 马克思的实践——文化模式

1.1.1 实践概念的文化底蕴

1.1.2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精神生产”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实践模式

1.2.1.基于总体性的文化实践观

1.2.2.漠视主体性的“文化工业”论

1.3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实践模式

1.3.1 文化是呈现整体生活经验的实践

1.3.2 文化生产是通过整体生活得以展现的表意实践

1.3.3 文化是联系物质生产领域与社会关系领域的中介系统

小结

第二章 主体存在方式的转向

2.1 物质生产视域中的总体主体

2.1.1 工业或技术实践的主体

2.1.2 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培育

2.2 文化批判维度中的消极主体

2.2.1 主体“总体形象”的破坏

2.2.2 主体的“意识形态化”

2.3 文化生产视域下的能动主体

2.3.1 工人阶级主体的整体性

2.3.2 工人阶级主体的多元化

2.3.3 多元化的异质主体

小结

第三章 意识形态批判的转向

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及其拓展

3.1.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

3.1.2 葛兰西对意识形态的新阐释

3.2 欧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模式

3.2.1 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控制的新形式

3.2.2 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生活的基本结构

3.3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模式

3.3.1 文化视域中的意识形态

3.3.2 意识形态视域中的文化

3.3.3 领导权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超越

小结

第四章 社会变革方式的转向

4.1 基于物质生产主体的阶级斗争

4.2.1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物质规定性

4.2.1 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4.2 激发主体革命意识的文化批判

4.2.1 革命意识问题的凸显

4.2.2 西方社会革命的实质在于赢得领导权

4.2.3 激发主体超越意识的审美救赎

4.3 重塑主体的大众文化抵抗

4.3.1 工人阶级文化的抵抗潜能及必然性

4.3.2.现实文化抵抗斗争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4.3.3 大众文化抵抗的现实途径

小结

第五章 价值选择的转向

5.1 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论的价值选择

5.2 从文化启蒙到现代性批判

5.2.1 文化领导权的启蒙意蕴

5.2.2 现代性批判中的价值预设与自主选择

5.3 文化生产与价值选择

5.3.1 文化生产是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的价值选择

5.3.2 共同文化昭示的乌托邦理想

5.3.3.立足现实批判基础上的超越

小结

结语

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持与拓展

(一) 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于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

(二) 坚持从整体性出发对文化做出全新的思考

(三) 拓展了对文化斗争意义和形式的探讨

二、独特的理论贡献及实践价值

(一) 鲜明的平民立场推动了文化研究的发展和升级

(二) 明确的总体意识开启了文化政治学的视角

(三) 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奠定了理想社会重构的基础

(四) 独特的实践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三、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局限

(一) 总体性的研究视角

(二) 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

(三) 方法论的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是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英国的社会现实,并有机整合包括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在内的诸多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解释模式。这一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并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全文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和演变逻辑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批判性分析,说明了它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持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它的理论贡献和独特的实践价值,并结合文化批判理论范式转变的逻辑脉络对其整体主义方法论给予了辩证分析。
  文章以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对实践与文化关系的不同阐释方式为逻辑起点,进而揭示其以文化实践为基础赋予了主体一种积极能动的存在方式。接着以意识形态批判的转向一方面深化对主体存在方式转向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在社会变革方式上的转向。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方式的设计在更深层面上体现为一种价值选择的转向。
  绪论首先从总体上勾勒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缘起及发展历程。接着分析了国内外学界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研究状况,梳理了研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的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一章主要着眼于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关于实践与文化关系阐释方式的转向展开分析。借助马克思关于“实践”和“精神生产”的相关论述分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于实践的文化观。卢卡奇和葛兰西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凸显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主体性维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批判视域,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文化的实践观。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推进了这种实践观,但欧陆马克思主义者(文中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例)多致力于从精神层面定义文化,从而将其与现实的文化实践相对立,并以此为依据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各种实践形式展开全方位批判。与此不同,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则通过借鉴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拓展了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系统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展现了一种基于“生产”的文化实践观。这一思想坚持并丰富了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
  第二章主要分析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在主体存在方式上的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主要是从物质生产实践的角度来透视和把握人的存在方式的。一方面,他们在理论上以技术实践或工业为中介,既关注现实的人本身,又以此为条件来透视未来社会中人的存在,揭示并展现了人的本质发展的动态性;另一方面,他们在实践中基于现实的、具体的生产方式来分析具体的社会主体的分化和不同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理解的创新体现在它将关于主体的思想与现实统一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对人的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内在统一性的认识。葛兰西基于对市民社会的关注和阐释转变了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物质生产实践角度来把握人的存在方式的做法,开始明确地把主体置于意识形态和启蒙文化的双重视域中来考察,将主体理解成了文化的主体。此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大都秉承了这一视角。欧陆的马克思主义者基于理想主义的文化观将现实主体的存在状态理解为绝对的异化,将大众文化或者文化生产描绘成一种成功的意识形态统治,将文化生产与人民主体意识对立起来。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则在葛兰西开辟的文化视域中,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自觉遵循,批判了本国传统的精英主义文化观,将文化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经验联系起来,力图把大众文化引到文化的内涵中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不同时期对各种不同形式文化的研究中,始终致力于揭示现实文化生产的内在机制,努力为呈现了主体能动的多样化存在状态。
  第三章主要就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转向进行分析。对意识形态批判转向的考察,既是对前一个主题的拓展,因为它可以深化对主体存在方式转向的理解,毕竟人的社会存在须臾不能离开意识形态;又是对展开下一个主题的提示和铺垫,因为对意识形态的不同定位和理解正是社会变革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国内外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解上,意见并不统一。本文认为,马克思更多的时候是基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从一种批判的意义上来阐述其意识形态思想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可以说葛兰西在“历史集团”(“阶级”概念的替代语)的意义上将意识形态转变成了一个相对中性的概念。欧陆马克思主义者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强调,并未延续葛兰西的这一观点,他们大都从一种否定的意义上来看待意识形态,乃至他们的理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称之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批判。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了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他们试图从对当代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努力寻找一种建设新文化和新的社会生活的全新途径。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对意识形态,特别是审美意识形态复杂运行机制的分析,但与欧陆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模式不同,他们更倾向于一种建构性模式,并进一步淡化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
  第四章主要探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关于社会变革方式的转向。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出发,阐释了解放物质生产主体的阶级斗争的现实性和必然性。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不再仅仅体现为物质生产过程中具有物质需求的主体,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展现了在文化生产过程中的异化状态。于是,葛兰西提出了蕴含政治、经济等维度的文化革命来应对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丧失与恢复问题,并分析了文化革命的主体、内在机制以及基本方式等诸多问题。与欧陆马克思主义者将葛兰西的这一丰富革命理论稀释为一种单纯的文化批判和虚无缥缈的美学救赎不同,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则始终基于科学社会主义,致力于挖掘并展现在资本主义的现实世界中通过文化实现人的全而解放的可能性及途径。早期,他们聚焦工人阶级文化的合法地位及其解放潜能。后来在借鉴以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为代表的诸多理论资源的基础上,致力于揭示和论证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和反抗潜能,集中探讨文化领导权形成的内在机制。同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甚至还超越文化层面,逐渐过渡到社会政治层面探讨了大众文化抵抗的现实途径。
  第五章聚焦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中的主体价值选择转向。文化作为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既可以用来说明现实,又可以作为对理想的预示。马克思一方面基于人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来阐释文化的本质,另一方面又基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来定位文化的进步方向与价值追求,从社会结构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双重维度来揭示和说明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立足于实践实现了人的自由、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葛兰西秉承了马克思的基本精神,认为文化进步本质上是人的发展和进步。之后的欧陆马克思主义则将对文化的批判拓展为一种现代性批判。他们的现代性批判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选择模式,即价值预设和自主选择。前者将文化理解为一种基于人类的永恒价值,并以此为依据反思现实人的生存困境,对现实社会中一切压迫、束缚和统治人的物化结构和异化力量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尝试通过这种批判实现主体从个人价值向人类价值的回归。后者以本雅明为典型代表,他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以自己独特的意象阐释开启了解释人文价值生发的选择模式,为时代的发展注入了一个趋向合理的价值选择。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暗合了本雅明的解释模式,都反对漠视大众作为文化主体的创造作用。他们将文化理解为一种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社会主体对意义和价值的选择、修正以及建构过程。他们或寄希望于共同文化的建构、或致力于挖掘大众文化的解放潜能,抑或通过新文化建设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结语尝试实现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总体审视和把握。首先,通过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它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坚持与拓展。其次,在更广阔的理论视域中分析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贡献,并指出它独特的实践价值。最后,通过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置于文化批判理论范式转变的逻辑脉络中指出其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局限。
  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打破了国内外学界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基于前后阶段的划分来探讨其思想的内在断裂和代际之间差异的研究思路和个案研究模式,尝试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从文化批判的视角切入,沿着主体重塑的线索从整体上考察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批判方而实现的五大转向。其次,全而分析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对欧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扬弃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持与拓展,揭示了它的理论实质,明确了它对文化哲学发展的理论贡献。同时,初步探讨了它对提升社会主义制度下文化实践能力和发挥文化及文化生产为人民服务功能的合理切入点。最后,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想的整体主义方法论给予了辩证的分析和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