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提出及初步验证
【6h】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提出及初步验证

代理获取

目录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主要概念与对象界定

1 情志相关概念

1.1 情志

1.2 情绪

1.3 七情

1.4 五志

2 七情内伤概念

3 情志刺激概念

4 情志病证概念

5 致病模式概念

6 假说概念

第二章 情志刺激致病认识历代沿革

1 先秦时期

2 秦汉时期

3 魏晋隋唐时期

4 宋金元时期

5 明清时期

6 总结

第三章 情志刺激致病现代研究进展

1 中医学有关研究

1.1 探本溯源,研究情志发生之源

1.2 明确概念,探讨情志内涵外延

1.3 研究经典,继承情志刺激致病传统认识

1.4 分析医案,研究情志刺激致病病机病位

1.5 总结经验,提出情志刺激致病见解

1.6 开展流调,寻找情志刺激致病规律

1.7 研制模型,探索情志刺激致病微观机制

2 现代医学、心理学有关研究

2.1 明确类别,研究情绪产生与调节机制

2.2 研制模型,探索情绪引起大脑功能异常机制

2.3 开展临床和人群研究,明确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3 国内外目前对情志刺激致病认识存在的问题

4 本研究的角度与方法

第四章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提出

1 假说提出的方法

2 提出假说所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2.1 必须抓住关健科学事实

2.2 必须提出相应的概念观点

2.3 应当论证假说的概念观点

3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提出

3.1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提出背景

3.2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基本内涵

3.3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适用范畴

3.4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提出依据

3.5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提出的意义

第五章 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的初步验证

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随访方法

2.3 情志病证诊断标准

2.4 调查内容

2.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病例对照研究

3.2 前瞻性对列研究

4 讨论

4.1 愤怒郁怒的概念及量化

4.2 愤怒郁怒与生活事件

4.3 愤怒郁怒与个体机体状态

4.4 愤怒郁怒与个体心理特征

4.5 愤怒郁怒与机体外周血激素含量变化

4.6 愤怒郁怒与情志病证

4.7 愤怒郁怒刺激致病模式

4.8 本研究的意义

第六章 结语

1 结论

1.1 提出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并界定其适用范畴

1.2 初步验证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

2 创新性

2.1 理论创新

2.2 方法创新

3 问题与展望

3.1 随访周期较短

3.2 调研地域较局限

3.3 调查职业人群较少

3.4 情志刺激种类局限

3.5 部分内容尚待深入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主要情况

就读期间主持与参与科研课题主要情况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在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的今天,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已成为医学、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揭示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发生,进一步指导有效防治是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情绪中医学称之为情志。七情变化损伤脏腑气机是中医七情内伤学说关于其致病模式的基本认识。这一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当今社会为何情志病证日益多发,无法有效指导针对患者不同个体特点的情志病证防治。因此,迫切需要提出新的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的情志刺激致病模式。为此,本研究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中医学重要科学问题,以与疾病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愤怒、郁怒情绪作为切入点,开展情志刺激致病模式研究,提出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并进行初步验证,旨在解释当今社会情志病证日益多发的原因,并为有效防治情志病证,提供针对患者不同个体特点的理论指导,从而创新七情致病学说及情绪与发病理论,丰富中医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理论,为中西医学发展情志病证理论增添新的理论导向。方法:采用文献学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①系统梳理中医学情志刺激致病历代有关论述,结合导师领导的团队研究进展,及中医学、现代医学、心理学有关认识,提出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②在前期工人、护士、大学生人群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进行以愤怒郁怒作为病例组,以不怒作为对照组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初步验证提出的假说。③在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以愤怒、郁怒作为为暴露组,以不怒作为非暴露组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提出的假说。结果:①提出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即:生活事件是引发情志刺激的始发因素;个体心理、生理特点是形成情志刺激的关键;体内激素和神经递质相关活性物质含量和功能改变是情志刺激导致脏腑气机紊乱而致病的主要微观机制;个性特征是情志刺激致病产生何种病证的重要影响因素。②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产生愤怒的始发因素主要为:大学生群体中“恋爱或订婚”(OR=1.167,5%CI=1.023-1.330);护士群体中“自己(爱人)流产(OR=11.999,95%CI=1.560-92.271);工人群体中“恋爱失败或破裂”(OR=3.954,95%CI=1.432-10.919)、“对现职工作不满意”(OR=4.09,95%CI=1.863-9.015)。产生郁怒的始发因素为:工人群体中“与上级关系紧张”(OR=32.596,95%CI=2.472-429.790)、“自己(爱人)流产”(OR=4.566,95%CI=1.461~14.268)。产生愤怒的主要机体状态为:大学生群体“疲劳严重程度量表”(OR=1.502,95%CI=1.174~1.921);护士群体“习惯睡眠效应”(OR=2.707,95%CI=1.350~5.429)、“影响睡眠的问题”(OR=3.184,95%CI1.535~6.602)、“疲劳的环境特异性量表”(OR=1.363,95%CI=1.057~1.756);工人群体“影响睡眠的问题”(OR=1.887,95%CI=1.111~3.205)、“日间功能”(OR=1.674,95%CI=1.213~2.310)、“疲劳的结果”(OR=1.369,95%CI=1.110-1.689)。产生郁怒的主要机体状态为:大学生群体“日间功能”(OR=1.410,95%CI=1.143~1.739)、“疲劳的环境特异性”(OR=1.634,95%CI=1.236~2.161);护士群体“睡眠时间”(OR=1.470,95%CI=1.053-2.052)、“日间功能”(OR=1.540,95%CI=1.126~2.106)、“疲劳的结果”(OR=1.304,95%CI=1.056~1.611);工人群体“日间功能”(OR=1.333,95%CI=0.928~1.916)、“疲劳的环境特异性量表”(OR=1.369,95%CI=1.110~1.689)。产生愤怒的主要心理特征为:大学生群体内外向(OR=1.038,95%CI=1.201~1.478)、消极应对(OR=1.062,95%CI=1.189~1.521);护士群体内外向(OR=1.041,95%,CI=1.022~1.063)、掩饰度OR=1.020,95%CI=1.001~1.109);工人群体内外向(OR=1.093,95%CI=1.138~1.623)、精神质(OR=1.036,95%CI=1.138~1.623)。产生郁怒的主要心理特征:大学生群体掩饰度(OR=1.051,95%CI=1.310~1.968)、消极应对(OR=1.106,95%CI=1.201~1.496);护士群体掩饰度(OR=1.039,95%CI=1.029~1.110)。③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情志病证发病率为:大学生群体愤怒组11.11%,郁怒组16.67%,护士群体愤怒组7.89%,郁怒组0.00%人;工人群体愤怒组7.89%,郁怒组10.09%;三大群体合计愤怒组9.43%,郁怒组10.09%。对三大人群愤怒组及郁怒组中情志病证进一步分析,其疾病主要为慢性胃炎(29.37%)、失眠(13.51%)、甲状腺功能亢进(8.11%)等,证候主要为肝气逆证(32.3496)、肝气郁证(29.73%)、肝胃不和证(18.92%)等。经过Cox回归分析,愤怒组和郁怒组患情志病证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76(95%CI=0.490~1.201)、1.767(95%CI=0.685~1.690)。愤怒郁怒导致情志病证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分别为7.06%、43.41%,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分别为0.81%、9.68%。微观指标检测表明愤怒郁怒可能导致体内雌二醇、孕酮、睾酮、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改变可能是进一步导致情志病证的危险因素。决策树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生活事件、个体机体状态、心理特征与愤怒郁怒的产生密切相关,是愤怒郁怒产生并进一步导致情志病证的始发因素和内在条件。结论:提出了情志刺激致病五段式模式假说,即:生活事件是引发情志刺激的始发因素;个体心理、生理特点是形成情志刺激的关键;体内激素和神经递质相关活性物质含量和功能改变是情志刺激导致脏腑气机紊乱而致病的主要微观机制;个体个性特征是情志刺激致病产生何种病证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对该假说进行人群流行病学病例对照和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初步验证。该假说具有人群病因发病流行病学研究证据;符合“科学相洽原理”,即与现代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一致;经过理论和逻辑论证,符合逻辑推理。达到科学假说水平。该假说将能够解释为何当今社会情志病证日益多发;能够为有效防治情志病证,提供针对患者不同个体特点的理论指导。创新七情致病学说及情绪与发病理论,丰富中医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理论,为中西医学发展情志病证理论增添新的理论导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