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俗世之上,虚无之下——论残雪作品中的诗性精神
【6h】

俗世之上,虚无之下——论残雪作品中的诗性精神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英文文摘

前言

一、个人寓言的诗性建构

二、灵魂深处的诗性结构

三、幻觉世界的诗性言说

四、“丑到极处”的诗性意象

五、如梦如幻的诗性形式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自残雪1985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开始,评论界对她的创作就褒贬不一:一面是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一面是恶评如潮。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论评论者运用何种理论从何种角度解读残雪文本,他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文本内涵的晦暗不明和形式的独特,这一点在评论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形成该问题的具体原因却是各抒己见,各有千秋。笔者以为,残雪文本的晦涩和独特并不单纯在于其对荒诞、夸张、变形和梦呓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同时还在于其文本对诗性精神的探索。诗性精神不是一个僵化的、静态的概念,而是向存在和语言的突围(海德格尔语),是人对生命的最高认识。有了它,人性的表演才成为了可能,欲望才有了正确的出路。它诞生于生命的躁动,诞生于欲望和意识的交战之中,它的出现预告着灵魂内的战争,没完没了地扭斗和杀戮,永无出头之日的挣扎。诗性精神说穿了就是人对死亡的态度,就是以死为前提的浓缩的生存,一如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本文选择诗性精神这一角度对残雪创作进行大致的梳理和阐释,探讨残雪文本新的阐释可能性。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两大块入手,以意象、语言为基点进行分析探讨。第一部分探讨其个人寓言的诗性建构。对死亡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残雪创作强调人的个体性,但她并非按部就班地描写反映个人的意识层面,而是借助人的生存环境和潜意识空间来进行建构,蕴含着她对人生和世界的个人化理解。第二部分分析其灵魂深处的诗性结构。残雪的作品是灵魂的寓言,灵魂结构即蕴含于文本中的浓郁的“生命的不可遏止的律动”,“高贵的理性对于这种原始运动的制约与促进”以及“二者之间有点神秘的复杂关系”。肉体的生命必将消亡,而高贵的理性可以引领生命的高蹈。第三部分将重点放在其幻觉世界的诗性言说。残雪致力于营造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觉世界,幻觉世界里的人和物随时可以和代表着虚无的死神会面,并在“此在”和“彼在”之间自由穿梭,借此表达自己对诗性精神的理解,并采取一种诗性言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这种理解。第四部分的立足点是“丑到极处”的诗性意象。残雪的审丑意识比同时代的作家要强烈得多偏执得多,但她写丑是为了对丑进行否定,是为了发掘美表达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这“丑到极处”的意象便具备了诗的意味。第五部分分析其如梦如幻的诗性形式。残雪创作属于典型的纯文学创作,而形式感是纯文学的一切,它本身就是精神的一种独特的形态。其诗性形式的采用与其文本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结语部分在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残雪创作的独特性以及本文的意义所在。同时,对于残雪创作主题的单一性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重复性也给予了适度的关注。无论如何,残雪都是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抹杀的一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