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守望现实主义文学园地——论谌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6h】

守望现实主义文学园地——论谌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绪言

第一章高扬的现实主义理性精神

第二章:开放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第三章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艺术缺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谌容是新时期中国文坛的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1980年,《人到中年》的发表使她享誉文坛。此后的十余年间,她又不懈创作,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目前学界对谌容的小说研究不多,通行的文学史教材往往把她的作品夹杂在人道主义主题话语中一笔带过。而一些学术期刊上,偶有研究谌容作品的论文,也总是关注她的个别作品,对于作品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和总体的学术面貌还缺少深刻的把握和系统性的归纳。论者往往更偏重其作品的现实意义,至于创作手法、艺术得失,也缺少总结性、批评性的研究,这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留下一个空白。 综观谌容的作品,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上,因此,本文把论题范围界定为谌容新时期的重要作品,至于文革期的创作则不在本文的探讨和评价范围内。本文从作品入手,总体上按照作品主题——创作方法——艺术缺憾的思路,逐步分析、整合,力求系统地总结其学术面貌,客观地评价其创作的成败得失。 本文的论述分三章进行。第一章论述谌容小说的现实主义理性精神。谌容的小说直面现实,看取人生,她将思想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转折时期的社会问题,如知识分子问题、婚姻问题、老年人问题以及经历过文革的人们的深潜的心态等问题。作者在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知识分子深刻的责任感、使命意识以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理性精神,表达了自己悲悯的和人文主义的真挚情怀。第二章论述谌容开放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新时期,谌容的小说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即以写实为主,在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真实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如陆文婷、秦波、杨月月、李寿川等,他们都是当代中国文学画廊里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这一时期,谌容还坚持开放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大胆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手法,如意识流、怪诞、反讽等手法,并以此作为辅助手段来完成主题的表达。第三章论述谌容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艺术缺憾。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也由于作者自身创作思想的局限,她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存有一定的艺术缺憾。例如,问题小说的繁冗和提炼不足,冲淡了作品的审美意蕴;居高临下的精英叙事,造成了“说”与“听”的不平等关系;摹仿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不自觉地流露出男性中心意识。这些缺憾致使其作品不能长久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阅读,最终造成作品被疏离、搁置。 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园地里,谌容是一位执著的守望者。直至今天,她知识分子的理性依然激励和影响着人们,而她作品的艺术缺憾也对当下的文学创作起着镜鉴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