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先秦风俗看先民的精神世界
【6h】

从先秦风俗看先民的精神世界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风俗概述

二、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先民价值观在风俗中的体现

一、珍视生命、事死如生的生命价值观

二、尊道贵德的道德伦理观念

(一)先秦风俗反映的道德观念

(二)道德主线约束下的现实功利意识

三、集体本位的价值取向

(一)群体本位思想的社会基础和前提

(二)群体主义价值取向在风俗中的体现

第二章先秦风俗中反映的先民认知方式

一、具象思维

二、整体系统思维

三、经验思维

第三章先秦风俗中折射出的民族群体性格

一、勤俭敬业与吃苦耐劳

二、中庸温和与含蓄内敛

三、尊老重亲与安土重迁

(一)尊老重亲的思想

(二)安土重迁的情怀

四、乐天知命与坚韧不拔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编著作

展开▼

摘要

风俗是某一地区在社会发展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风尚、习俗的总和,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生产水平和人们不同的心理状态。正因如此,我们今天对风俗的探讨和研究不仅有历史意义,同时也具有现实价值。在我国民俗发展的历史上,先秦风俗处于源头的位置,它和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是研究先民精神状态的“活化石”。 风俗是各地区、各民族人们的思想意识的鲜活体现。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其中包括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模式、宗教信仰、生活态度等。先秦时期是中国人基本精神风貌的形成期和定型期,先民的基本精神风貌完整的沉淀和保存在各种风俗史料中,基于此,我们可以利用先秦风俗史料和一些考古学文献,通过对先民生活习俗的整理,把握先民的精神风貌。 首先,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宗法型社会,这种社会现实决定了中国传统风俗中蕴涵着珍视生命、事死如生的生命价值观;尊道尚德的道德伦理化倾向以及维护整体利益的集体本位价值观等价值取向。 其次,在认知方式上,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直觉思维,具体说来是具象的、实用经验的、整体系统的,并通过类比类推的形式表现出来。《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载:“桃弧棘矢,以除其灾。”《淮南子》中还记载“羿死于桃桔”。桃木被古人认为是一种有神秘力量的木材,用于驱鬼避邪和巫术中。既然桃木能将射落九日的羿这样的巨神打死,那鬼神惧怕它也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是典型的感性经验的思维模式。同时,先秦民俗文化思维模式又具有实用经验化的倾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要附合时令,养育六畜、斩伐和种植都要合时,狩猎和捕捞更要遵循自然规律,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使“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在天人关系上,风俗中处处留有先民尊道贵德,天人合一的思想印记,《夏小正》和《月令》中包含着鲜明的“天人合一”思想,这是整体与系统的思维方式在农事和岁时节令中的体现。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方面,先民特别注重维护整体利益,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 再次,先民在与自然长期的磨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风俗中处处体现着先民中庸温和、含蓄内敛的整体性格特征。先民十分重视适度原则,中庸温和的处世之道、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是中国特色民族精神的体现。受农业宗法社会的影响,先民还具有浓厚的尊老尚亲、安土重迁的情怀。传统的农耕文明使得先民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勤俭敬业的群体特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先民既乐天知命又自强不息,形成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