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影响分析及现状研究
【6h】

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影响分析及现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前言

1.1选题依据及意义

1.2文献综述

1.3研究现状

1.3.1灰色理论研究

1.3.2训练方法研究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问卷调查法

2.2.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4问卷的效度检验

2.2.5问卷的信度检验

2.2.6关联度分析法

2.2.7逻辑分析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关联分析

3.2部分高校高水平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与专业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子项目对总成绩的权重排序

3.3部分高校女子全能成绩各子项目之间灰色关联分析

3.3.1 100m栏与其他各子项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3.2跳高与其他各子项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3.3铅球与其他各子项目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3.4 200m与其他各子项的关联度分析

3.3.5跳远与其他各子项目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3.6标枪与其他各子项目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3.7 800m与其他各子项目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4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现状研究

3.4.1生源质量

3.4.2教练员自身问题及其训练情况

3.4.3学训矛盾

3.4.4体育训练的科技含量不高,恢复条件缺乏

3.4.5高校全能后备人才缺乏,出现断层现象

3.4.6训练及竞赛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3.4.7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比较差

4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对策研究

4.1进一步完善完整技术

4.2以速度为核心,积极提高跑的能力

4.3力量为基础,加大快速力量和专项力量的训练

4.4寻找适合自己的技术

4.5注意项目间的过渡技术

4.6充分利用子项间组合训练法

4.6.1发展多种竞技能力的子项练习组合

4.6.2良性技术转移子项组合

4.6.3不同强弱子项的训练组合

4.6.4不同子项专项训练与身体素质交替安排的训练组合

4.7改革办学形式,实行联合办队

4.8降低学分标准、减免无关课程、奖励学分

4.9加强交流与参加多途径学习,强化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与训练实践的科学性

4.10建立合理的竞赛规程,完善竞赛体制,提高运动队水平

4.11加强科技攻关服务

4.12组建一个合理的多级训练体系

4.13合理运用心理调节方法调整自己的状态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6注释

7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女子七项全能的训练特点是:学习任务繁重,训练时间短,运动技术水平差,运动员大部分是从单项转练七项全能,一些项目在中学从未接触,针对这些特点,高校七项全能运动员如何训练,如何通过短期的训练来较大幅度的提高成绩是高校七项全能教练员和运动员普遍关心的问题,更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第十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甲A组和乙组),全国第十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2008年山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的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省外部分高校曾参加全国大学生锦标赛的运动员以及对我国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方面的专家教授及长期从事全能训练的教练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成绩影响及现状研究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与分析,进而提出应如何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对策。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高校女子全能运动员的上下肢协调能力比较好。2、无氧代谢下的耐力素质是我国高校女子全能运动员的弱点,应急待改进。3、跳高项目是我国高校女子全能运动员的薄弱环节,成绩普遍很低。4、铅球和标枪两项的关联度相互影响,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对策:1、进一步完善完整技术,2、以速度为核心,积极提高跑的能力,3、力量为基础,加大快速力量和专项力量的训练,4、利用子项间组合训练法。经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结果表明:影响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女子七项全能的现状是:1、生源质量不高,2、教练员自身问题及训练情况存在弊端,3、体育科技含量不高,恢复条件缺乏4学训矛盾,5、高校全能后备人才缺乏,出现断层现象,6、训练及竞赛管理体制不完善,7、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较差。 研究对策:1、改革办学方式,实行联合办队,2、降低学分标准、减免无关课程、奖励学分,3、提高教练员水平,加强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与训练的科学性及学术交流的机会,5、完善竞赛体制,提高运动队水平,6、加强科学选材与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性,7、提高心理素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