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感恩团体辅导对亲社会行为和主观幸福感促进作用的研究
【6h】

感恩团体辅导对亲社会行为和主观幸福感促进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21世纪初期,感恩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感恩教育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了面向职校生的感恩教育方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职校生进行感恩教育,探讨感恩干预对职业学校学生感恩水平、亲社会行为以及主观幸福感的促进效果。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菏泽技师学院的1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职校生感恩水平与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团体辅导理论和感恩的内涵,制定出提升职校生感恩水平的团体辅导方案;再次,确定这160名学生为被试,将被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80人。实验组进行每周1次,共计8次的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进行常规思想教育。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将回收的数据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
  1.在进行正式干预前,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为中等程度。被试的感恩总分以及感恩维度的深度、广度、密度都与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感恩对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均显著。
  2.通过对两组被试在感恩水平、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问卷上得分的前测结果比较表明,在感恩总水平以及感恩各维度、亲社会行为和主观幸福感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感恩干预之前,这两组被试是同质的。
  3.通过对两组被试在感恩水平、亲社会行为倾向、主观幸福感问卷上得分的后测结果比较表明,在感恩总水平以及感恩的频率、广度、密度三个维度、亲社会行为和主观幸福感方面,对照组显著低于实验组。这说明感恩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感恩深度这一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并不显著。
  4.为探讨感恩干预前后感恩、亲社会行为和主观幸福感的变化,实验组在为期8周的感恩干预后,前、后测的差异分析表明,感恩干预组在感恩总分、感恩的频度和广度维度、亲社会行为以及主观幸福感上均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但在感恩的密度和深度上实验组前测和后测差异不显著。
  5.对对照组的感恩、亲社会行为和主观幸福感前后测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感恩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后测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前测亲社会行为。
  6.分别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成绩之差(后测减前测)为变量,对两组前后(p<0.001),说明感恩干预对亲社会行为的提高是有效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