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的研究
【6h】

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性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对干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自编的心理行为调查表(PBQ)和学生情况调查表(SSQ)、Achenbaeh儿童行为量表(CBCL)、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FES)、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 (FACEII-CV)等调查工具,以整群抽样的方法,自2001至2003年连续三年在济南市历下区所属两所初级中学中共抽取初中一年级学生4949人,随机选取其中一所中学学生2633人作为干预组,另一所中学学生2316人作为对照组,并对干预组连续三届初中一年级学生每届进行为期两年的综合干预,观察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处理。结果:干预前两组CBCL各因子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照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有无行为问题的标准:符合此标准者干预组共429名学生,检出率为16.3%;对照组381名学生,检出率为16.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前两组SCL-90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照SCL-90中任何因子分≥2分作为阳性者的判断标准,干预组检出有心理卫生问题者453名,检出率17.2%;对照组检出有心理卫生问题者412名,检出率17.8%,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理行为调查表(PBQ)、学生情况调查表(SS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FES)、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II-CV)等量表得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两组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在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方式、辅导子女、管教态度及祖辈与父母对子女管教方式一致性等方面及学生情况调查表(SS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FES)、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II-CV)等量表得分方面,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和无行为问题的学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每届的学生,进行两年的综合干预后,对两组再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干预组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下降为10.2%(258名),对照组为16.7%(371名),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干预前后检出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明显下降为10.6%(268名),对照组为18.4%(409名),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干预前后检出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在家庭环境、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父母养育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辅导子女、管教态度及祖辈与父母对子女管教方式一致性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后学生情况调查表(SSQ)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学生更加适应学校生活,学习压力缓解,考试前紧张度下降,与同学关系得到改善,能和老师、父母更好地沟通,厌学情绪明显改善,在家庭中能对父母讲心里话,受父母的干涉减少,更能得到父母理解和关心和感受家庭的温暖,厌世情绪、吸烟喝酒及在外玩游戏机的行为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成员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进行针对性干预有助于减少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