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世纪以来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中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分析
【6h】

新世纪以来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中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 国家形象:双向认知的动态过程

1.1.2 纪录片:国家形象呈现的微观具象

1.1.3 研究对象的选择缘由

1.2 理论框架

1.2.1 “他者”理论

1.2.2 编码与解码

1.2.3 框架理论

1.3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他者”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变化

2.1.1 中国形象成为研究热点

2.1.2 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

2.2 “他者”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变化

2.2.1 西方社会的“中国热”——乌托邦式的理想国

2.2.2 从赞美到否定——中国形象的覆灭

2.2.3 中国形象的持续性下落与再起航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分析

3.1 样本说明

3.2 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知过程

3.2.1 新世纪以来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整体分析

3.2.2 走向多元化、立体化的中国形象

3.3 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的呈现

3.3.1 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符号呈现

3.3.2 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框选

3.4 样本纪录片中的技法分析

3.4.1 具有“暗示性”的镜头语言

3.4.2 主持人的精英形象和中国面孔

第四章 中国形象的一体两面

4.1 充满矛盾的“双面”中国形象

4.1.1 臆想与现实: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矛盾性

4.1.2 古代Vs现代: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分裂化

4.2 “无关”中国的“中国形象”

4.3 具象化的中国形象

4.3.1 具有威胁性的政治形象

4.3.2 发展与“问题”并存的经济形象

4.3.3 认可度高的文化形象

4.3.4 “复杂”的中国人

第五章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形象的传播的启示

5.1 打造中国形象的强大内核

5.1.1 国家实力是国家形象产生的客观基础

5.1.2 充分利用“人媒介”提升中国形象

5.2 塑造利于外在传播的中国形象

5.2.1 明确受众定位

5.2.2 降低中国形象中的政治属性

5.2.3 借助“外力”提高中国形象的接受度

5.2.4 塑造具有“人情味”的中国形象

5.2.5 建立完善的中国形象传播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塑造一个恰当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国内外都对中国形象保持着持续关注,“讲好中国故事”变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但良好国家形象的构建和有效传播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既离不开国家的自我形象、自身文化的发展,也不能忽视外部对国家形象的态度。
  “自我”以外的皆为“他者”,“他者”对于自我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他者”是自我边界的参照,还包含了“他者”对自我形象的镜像作用,即通过观察他者视角中的“我”实现自我形象的再塑造。中国与西方在彼此文化形态下互为他者,基于这一点,本文借由新世纪以来BBC自主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来探究西方视野下中国形象的符号表达和呈现方式,探究西方自主理解的中国形象有什么样的特质,通过这种由外到内的逆向方式,为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找寻新的思路。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阐释了选题背景和选题依据,介绍了本文重点运用的三大理论:“他者理论”“编码与解码理论”和“框架理论”,并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做了进一步解释。第二章主要进行必要的内容梳理,首先梳理了学界对于国家形象、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和中国形象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其次着重梳理了13世纪之后西方视野下中国形象的演变历程,并简单分析了为何西方的中国形象出现了由赞美到否定又再次走向正面的原因。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对30部新世纪以来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进行解读和分析。第三章通过框架理论找到西方视角中认定的中国形象代表符号,解读样本纪录片,发掘中国形象的表达方式和西方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方式;第四章通过对第三章样本解读的分析,发现中国在西方视角中具有矛盾性等特点,尽管有真实中国形象的存在,但更多的受制于西方自身的意识形态要求。第五章,通过对前文的解读和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国形象塑造、传播的现实,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开阔的思路,使中国形象在传播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