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锗硅玻璃全光极化和倍频效应研究
【6h】

锗硅玻璃全光极化和倍频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研究现状

1.2.1全光极化/光致极化

1.2.2热极化

1.2.3极化方式比较

1.3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参考文献

第2章锗硅玻璃全光极化和倍频效应理论研究

2.1前言

2.2二阶非线性效应与二次谐波产生

2.3全光极化过程的经典模型

2.4极化光束与锗硅玻璃内建电场

2.5全光极化玻璃的倍频过程

2.5.1全光极化锗硅玻璃二阶非线性系数及其分量分布

2.5.2全光极化错硅玻璃的有效非线性系数

2.5.3全光极化锗硅玻璃准相位匹配倍频过程

2.6全光极化理论模型的其他探索

2.6.1偶极子规则取向对极化过程的贡献

2.6.2“光拍频”对偶极子规则取向的贡献

2.7 本章小结

2.8参考文献

第3章锗硅玻璃全光极化和倍频效应实验平台

3.1前言

3.2实验样品准备

3.3全光极化实验平台

3.4极化样品倍频检测平台

3.5数据处理方法

3.6本章小结

第4章全光极化锗硅玻璃的倍频特性

4.1前言

4.2极化条件与倍频检测方式

4.3全光极化锗硅玻璃的角度调谐特性

4.4全光极化锗硅玻璃倍频输出与基频光偏振态的关系

4.5全光极化锗硅玻璃的倍频效率

4.6全光极化锗硅玻璃倍频特性的理论分析与对比

4.7本章小结

第5章锗硅玻璃的全光极化特性

5.1前言

5.2极化过程的基本特性

5.3紫外辐照与极化时间对极化效果的影响

5.4极化能量对极化效果的影响

5.5本章小结

5.6参考文献

第6章锗硅玻璃全光极化的偏振特性研究

6.1前言

6.2极化过程中的偏振控制

6.2.1极化过程中光束偏振的控制问题

6.2.2偏振控制的全光极化实验平台

6.2.3全光极化过程中的光路校正

6.3不同偏振态的全光极化实验

6.4全光极化偏振特性的理论分析与对比

6.5本章小结

第7章全文总结与展望

7.1全文总结

7.2创新点

7.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