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文化蕴涵
【6h】

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文化蕴涵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二、司空图研究的概况

1、生平思想研究

2、《二十四诗品》研究

3、诗论研究

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历史生成

1、“诗味论”之历史渊源

2、唐代意境论之杰出成就

3、司空图之哲学思想和对唐诗的理论反思

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文化个性

1、道家思想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

(1)“旨”与“道”

(2)“韵外之致”与“言不尽意”

(3)“妙造自然”与“法天贵真”

2、释家思想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

(1)“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与禅宗顿悟说

(2)“思与境偕”与禅宗“梵我合一”

3、儒家思想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

(1)中和思想

(2)儒家诗教观

四、“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美学品格

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美学特征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美学理想

3、“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美学条件

4、“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与意境论

五、“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独特贡献

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作为司空图诗论的核心,并非偶然出现的,它是中国传统哲学和诗歌美学的宁馨儿。这一理论范畴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个性,又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但目前的研究过多关注于它的美学阐释,忽视了它的文化阐释;即或偶尔注意到此,也仅仅是从一家思想出发,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因而本文运用“文化还原”的研究思路,以传统哲学的儒、释、道思想作为切入点,所追问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如何潜移、融入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这一诗学命题,成为它的灵魂和生命;而且是传统哲学如何与诗歌美学达到了水乳交融般地完美结合,使这一诗学命题成为中国诗学长河中一个闪烁着思想火花的永恒存在。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一,司空图研究的概况。主要从生平思想研究、《二十四诗品》研究、诗论研究三个方面对司空图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扼要的评述。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历史生成。“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既是“诗味论”历史积淀、发展的必然,又汲取了唐代诗论的新鲜营养,司空图的哲学思想和对唐诗的自觉反思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本部分即从这三个方面对生成“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具体文化情境加以探讨。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文化个性。这是文章的重点,探讨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如何影响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使它获得了深厚的哲学根基,具有了鲜明的文化个性。在这其中,道家思想主要在诗歌本体论的方面对司空图的诗论影响巨大,儒释两家则更多地在诗歌方法论的方面发挥了影响;同时,它们又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共同发挥作用。四,“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美学品格。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放在“意境论”的大背景上,对它的美学特征、美学理想、美学条件加以分析。“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审美特征一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二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它的美学理想一是“醇美”,二是“入神”;它的必备条件一是要“直致所得”,二是要“思与境偕”,三是要“辨味言诗”。五,“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独特贡献。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两方面阐述了它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贡献。可以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把中国古代诗论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为以后诗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著录项

  • 作者

    张国林;

  •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崔茂新;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关键词

    诗歌美学; 文化蕴涵; 司空图;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01:43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