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蒲松龄教育思想研究——基于《聊斋志异》中教育世界的考察
【6h】

蒲松龄教育思想研究——基于《聊斋志异》中教育世界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聊斋志异》的教育意蕴

2.教育史研究的视野下移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有关蒲松龄的研究

2.有关《聊斋志异》的研究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拟创新点

1.研究的重点、难点

2.拟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1.文本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

2.文史结合法和“知人论世”法

3.个案分析与综合分析结合法

一、《聊斋志异》创作的社会境遇与作者遭际

(一)《聊斋志异》创作的社会境遇

1.明清易代的政治动荡

2.清代的人文启蒙思潮

(二)蒲松龄的人生遭际

1.“朝沾糜粥,暮挫煤烟”之清苦生活

2.“萧条无成,熬场半生”之科举考试

3.“雅爱搜神,喜爱谈鬼”之沥血创作

4.“文以载道,劝善惩恶”之教育传承

二、《聊斋志异》人物群体的教育考察

(一)男性教育:“陋劣倖进,英雄失志”

1.“瞎眼的师旷”与“爱钱的和峤”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二)女性教育:“才德兼备,足胜须眉”

1.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击

2.对女性传统婚恋观的叛逆

(三)青少年教育: “贫贱忧戚,玉汝于成”

1.注重家庭教育,反对“有爱无教”

2.重视学校教育,提倡“尊师重道”

三、《聊斋志异》蕴含的教育思想浅析

(一)“才贤双重”的教育目的

1.科举取士

2.儒理育人

(二)“德智并举”的教育内容

1.德育为基

2.智育为学

(三)“活泼民主”的家塾教育形式

(四)“劝善惩恶”的教育方式

1.寓教于乐

2.以身作范

3.严慈相济

4.因材施教

结语 骋其冥想,归于人间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经世不朽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态。作者蒲松龄立足于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顺应传统道德重振的时代要求,以创作来宣传教化,向人们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教育世界。小说文本中劝善惩恶的教育性与文学的娱乐性水乳交融,充分反映了蒲松龄丰富的教育思想。更为可贵的是,他的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旧思想旧制度的束缚,呈现出划时代的创新意识和独特光辉,对我们发展现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聊斋志异》的教育意蕴以及蒲松龄的教育思想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忽视。
  本文基于研究视角的调整和研究方法的革新,对《聊斋志异》中的教育世界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并以之为视窗,对蒲松龄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概括。首先,论文对《聊斋志异》创作的社会境遇和作者的人生遭际进行了历史溯源。从社会境遇来看,明清易代的政治动荡和清代的人文启蒙思潮是影响《聊斋志异》形成的时代因素;从蒲松龄的人生遭际来看,困苦不堪的生活、屡屡失败的科举和喜爱创作的性情,则构成了促使《聊斋志异》问世的个人因素。其次,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向人们勾勒出了一个包括男性教育、女性教育以及青少年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教育世界。其中对科举制下男性教育世界中“陋劣倖进,英雄失志”的这一现象展开了有力的批判,并剖析了科考异化的原因及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对传统礼教下女性教育世界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德育观进行了反击,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男女礼顺”的传统婚恋观;对古代社会中的青少年教育则进行了深刻揭露与重新构建,反对“有爱无教”,提倡“尊师重道”。最后,论文基于对《聊斋志异》的教育考察,进而对其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浅析,强调“才贤双重”的教育目的,主张“德智并举”的教育内容,推崇“活泼民主”的家塾教育形式,提倡以“劝善惩恶”为导向的教育方式。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这部文言小说时,担负起了“文以载道”精神的传承与创造的历史使命,其所作所为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的睿智。《聊斋志异》中虽然没有直接对教育理念等进行直白的论述,但是很多篇目蕴含着劝惩的教育思想。蒲松龄的教育思想教值得我们后人思考和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