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微转移研究
【6h】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微转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选择

1.2主要试剂

1.3主要仪器

1.4连续切片检查步骤

1.5端粒酶的TRAP-ELISA检测

1.5.1淋巴结的采集、保存

1.5.2工作液的准备与保存

1.5.3组织提取及蛋白定量

1.5.4TRAP反应

1.5.5杂交和ELISA步骤

1.5.6阳性对照

1.5.7阴性对照

1.5.8阳性结果判定标准

1.6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结果

2.1.1连续切片HE染色法:

2.1.2 TRAP-ELISA法

2.2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和病人临床病理学的关系

2.2.1不同年龄分组胃癌病人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

2.2.2不同性别胃癌病人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

2.2.3不同大体分型胃癌病人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

2.2.4不同浸润深度胃癌病人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

2.2.5不同肿瘤大小胃癌病人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

2.2.6不同组织分化程度胃癌病人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

2.2.7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病人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3.1.1端粒的结构

3.1.2端粒的作用及端粒酶的功能

3.1.3端粒酶活性与肿瘤

3.1.4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演变及TRAP-ELISA法的应用

3.2胃癌的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微转移

3.2.1胃癌淋巴结转移与分期

3.2.2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意义及对胃癌分期的影响

3.3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3.4影响胃下部癌No.1、No.9、No.14v组淋巴结转移、微转移的因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胃癌微转移检测与预后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检测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并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分别应用淋巴结组织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3例胃下部癌病人No.1、No.9和No.14v组(收集到目标组别淋巴结病人分别为:45例、41例和44例)233枚常规病理阴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淋巴结组织连续切片法检测发现:66枚No.1组淋巴结4例病人的6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82枚No.9组淋巴结3例病人的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85枚No.14v组淋巴结2例病人的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对连续切片阳性淋巴结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对连续切片阴性者检测分别发现No.1组另有7例病人10枚淋巴结、No.9组另有8例病人13枚淋巴结、No.14v组另有11例病人11枚淋巴结检测到微转移,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12=5.1429,χ92=6.1250,χ14y2=9.0909,P<0.05)。本组病人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微转移率分别为:24.44%(4+7/45)、26.83%(3+8/41)和29.55%(2+11/44)。三组淋巴结分组病人淋巴结微转移度为:No.1组24.24%(6+10/66)、No.9组20.73%(4+13/82)和No.14v组17.65%(4+11/85)。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原发肿瘤大体分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 结论:TRAP-ELISA法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方面较连续切片法更敏感,胃下部癌病人.No.1、No.9和No.14v组淋巴结均存在较高的微转移率,建议对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行微转移检测,以准确分期及指导治疗;D2术式应为标准术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