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疗效观察
【6h】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

2试验中所用的药物、材料和仪器

展开▼

摘要

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的发病率每年不断增高,冠心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的防治也在不断的探索及研究中,但至今尚无明确可以根治的方法。本试验旨在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予以联合应用血栓抽吸(Thrombus aspiration)和大剂量通过静脉注射替罗非班与单纯的只通过大剂量替罗非班而不用血栓抽吸,然后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的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从而评估两种方法的优劣,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思路。 方法: 本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就诊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结合病史临床表现,18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三项、胸部CT等检查结果,在排查其他系统疾病后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且按照《2012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要求,有行急诊PCI术指证,在排除患者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病史等因素影响后,共整理入院患者70例,其中试验组40例,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行急诊PCI前予以口服阿司匹(100mg/片)3片、氯吡格雷(75mg/片)8片、瑞舒伐伐他汀(20mg/片)2片治疗。手术由同一有经验的医师完成。试验组先予以血栓抽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再予以替罗非班(25μg/kg)冠状动脉内推注,最后行PTCA及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对照组予以替罗非班(Tirofiban)冠脉内推注再行PTCA及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术后对比患者的各项指标。 结果: 试验组患者年龄,男性占比,高血压病史占比依次为(59.40±11.49)岁,9.00(22.50%),15(37.50%);对照组患者年龄,男性占比,高血压病史占比依次为(59.06±11.40)岁,9.00(30.00%),10.00(33.00%);两组患者年龄,男性占比,高血压病史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PCI术后均无血流达TIMI0级的患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流达TIMI1级的对照组患者为3.33%(1/30),试验组为0%(0/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P<0.05);血流达TIMI12级的对照组患者为30.00%(9/30),试验组为7.50%(3/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P<0.05);血流达TIMI13级的对照组患者为66.67%(20/30),试验组为92.50%(37/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P<0.05);试验组PCI术后,LVEF(49.56±9.23)%,对照组PCI术后LVEF(43.13±8.24)%,(χ2=2.11,P<0.05);试验组PCI术后,90分钟ST段完全回落的患者为82.50%(33/40);对照组为56.66%(17/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P<0.05);术后住院期间,对照组出现心绞痛3例,心肌再梗死2例,心力衰竭4例,心源性死亡1例,心脏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33.33%(10/30);观察组出现心绞痛1例,心肌再梗死1例,心力衰竭2例,心源性死亡0例,心脏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10.00%(4/40),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