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淄博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6h】

淄博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 研究:1.淄博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采集样本时间与病毒检出之间关系;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时荧光PCR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的差异性;3.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3年-2017年淄博市186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的血清样本,每位患者的发病时间和采样时间分别做好记录,然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法对SFTS血清中病毒RNA进行检验,分析血清采集时间和病毒核酸检出率的相关性;随机选择8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的血清样本,采用RT-PCR检测病毒RNA,用ELISA检测病例血清中的IgM,IgG和总抗体,采用Kappa值方法、卡方检验对照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来对这些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流行概况、时间分布、地区分布、时间窗、主要临床表现、诊疗情况等)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共采集2013年-2017年淄博市186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的血清样本,全部采用RT-PCR进行检测,得到阳性样本71例,阳性率38.17%,发病天数和疑似病例检测阳性率之间的关系:在发病的0-19天,血清中均可以检测到SFTSV核酸阳性,检出阳性率较高是在发病的第3-8天,最高出现在第7天达到64.53%。随机选择的8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的血清样本,对其进行RT-PCR和ELISA的检测,结果发现PCR结果与IgM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尚好;总抗体结果与IgM结果之间中度一致。 2013年-2017年共发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86例,其中确诊71例。性别分布:107例男性病例,79例女性病例,男女性别之间的比例是1.35:1。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28/10万和1.68/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0,P>0.05)。报告的7例死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例为2.5:1(?2=0.14,P>0.05)。民族分布:所有患者中有184例汉族,2例回族。年龄分布:年龄从13岁-83岁不等,平均年龄60.125岁。发病时间分布:2013年36例,2014年26例,2015年33例,2016年49例,2017年42例。2013-2017年淄博市SFTS发病例数呈现较明显的季节性,1-3月报告的发病数较少,4月开始逐渐上升,5-8月达到高峰,9月份后逐渐减低。职业分布:85.8%为农民,然后是工人、离退人员和学生,分别占据了总比的4.0%、2.3%和1.7%;地理分布:有SFTS报告的区县在5年中逐渐增加,病例主要在沂源地区,还有淄川、博山和临淄发生的SFTS病例也比较多。沂源地区的SFTS主要发病地点以鲁村、南鲁山和南麻为主;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窗:所有患者均在起病48小时内到医疗机构,其中门诊91例,住院86例,ICU收治9例。患者入院时体温从37.7-42摄氏度不等,平均体温39.02摄氏度。 一个月内在居住地见过蜱虫的占52.15%,被蜱叮咬过的29.03%。发病前两周内有户外活动史的占73.18%。家中饲养动物的占75.81%;发热为首发症状的病例占92.04%,所有病例都有发热症状,最高体温42摄氏度。大部分SFTS发病例数有乏力、畏寒、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部分有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体格检查可见淋巴结肿大,肾区叩击痛等体征;确诊病例中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降低占81.69%,77.46%病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部分患者初期PLT值较低。本研究中,治愈率为20%,好转出院为61.22%,未愈出院为10%,家属要求转院约5%,死亡率是3.98%。 结论: 患者发病第3-8天采血,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阳性率高,提示该时间段内采集血清样本能提高该病确诊率。SFTS的早期诊断应首选实时荧光PCR方法,ELISA-IgM方法可作为辅助手段,PCR结果与IgM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尚好。淄博地区内南部山区、丘陵地带为高发地区,发病地区呈逐年扩大趋势,5-8月份为高发时间,中老年农民多发,临床特征无特异性,病死率为3.98%。蜱虫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应注意防护,切断传播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