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课程政策中的课程权力研究——以清末民初课程改革为例
【6h】

课程政策中的课程权力研究——以清末民初课程改革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传统与改革--课程的政治权力分析

(一)开明地主阶级从"悉夷"到"师夷"的思想及其课程权力

(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课程观及其课程权力

(三)维新派"政艺兼学"思想及其课程权力

(四)清末新政时期的文教改革及其课程的政治权力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及其课程的政治权力

二、中央与地方--课程的行政权力分析

(一)近代学制诞生前课程权力的多元化

(二)近代学制诞生后课程权力趋向于中央集权化

(三)清末民初中央权力的势微及课程权力地方化

三、国家与社会--课程的民主权力分析

(一)近代学制诞生前课程政策的民主权力

(二)近代学制诞生后课程的民主权力

(三)民国初期课程的民主权力

四、启示与借鉴

(一)重视教育传统与课程的本土化

(二)课程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三)课程权力的民主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国近代教育经历着剧烈的变革,而近代课程的变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其中课程政策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整个课程的变革有着重大影响。而课程政策是在不同价值取向指导下的政策行为。1.课程政策取向不同,课程政策目的、课程政策内容,课程政策模式也就相应不同。 课程政策的制定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它回答的不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而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知识能最终被选择出来成为确定的课程,并非是知识发展的内部逻辑和必然结果,相反却是课程权力的使然。 课程政策的确定、发布、修改乃至执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权力的分配、再分配或者重新分配的过程。所以,课程权力也就内在地反映了政治派别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博弈状态;而国家对何种权力的着重便会体现为一种政策上的价值取向。由此,课程政策中的课程权力的研究便要对这些权力主体在课程行为中的权力关系进行分析。2.课程权力问题是课程政策取向的中心问题,即:谁在多大程度上和范围内能对课程设置和实施做出决定和指示。实质就是课程权力和利益的分配问题。 本论文通过清末民初普通中学课程政策的事实,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分四部分集中探讨课程的权力主体是谁?各自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他们参与课程政策的机会以及课程权力的分配。并总结了对当今课程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部分对清末民初课程政策得以制定所隐含的权力要素进行分析,试图以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为线索说明清末民初课程政策所显示的政治权力变化,从而把握清末民初课程发展的整体走向和所占据的主要思想阵线。 第二部分阐释课程的行政权力,揭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分析课程的民主权力,揭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当今课程政策中的权力问题以及相应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