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京报》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研究——以2012-2018年报道为例
【6h】

《新京报》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研究——以2012-2018年报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动机

(二)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四)样本选择及类目制定

一、《新京报》女大学生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

(一)除“综合新闻”版面外,评论及头版版面位置居多

(二)报道主题多样化,但分布不均

(三)报道对象以个人为主

(四)报道基调以中性报道为主,正面报道所占比例最小

(五)报道呈现方式多样,多以图文为主

(六)评论来源广泛,具有代表性和专业性

二、《新京报》对当代“女大学生”的形象构建

(一)自立自强,不畏艰苦,巾帼不让须眉

(二)激昂奋进,认真严谨,学业优异

(三)无私奉献,充满孝心,爱心助人

(四)维权意识增强,勇于依法维权

(五)适从无据,情感脆弱

(六)社会经验不足,安全意识缺失

(七)漠视法律

(八)金钱观念错位,消极厌世,言行乖张

三、《新京报》“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特点

(一)形象类型丰富,但负面多于正面

(二)“社会经验不足,安全意识缺失”呈现过度

四、《新京报》女大学生报道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启示

(一)“女大学生”报道中的成功之处

(二)“女大学生”媒介形象构建存在的问题

(三)《新京报》科学构建女大学生形象的具体对策

(四)科学构建特定社会群体形象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互联网络及移动传播体系的快速形成与发展,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互联网时代愈发明显,媒体报道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大众对个人、企业及群体等形象的认知、思考与判断。同时,市场利益的驱使让“女大学生”成为部分新闻媒体在商品经济下的“牺牲品”,部分女大学生被包养及进入风月场所的客观事实与部分媒体对该群体负面新闻的渲染式报道,使“女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偏见歧视的负面词汇,为博取眼球,“女大学生”形象遭到了大量媒体的丑化与扭曲,严重影响到该社会群体的真实面貌。 因此,基于《新京报》在我国传媒业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本文将选取《新京报》(电子报)在2012-2018年期间对女大学生的相关报道作为本次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分别从版面位置、报道主题、报道对象形态、报道基调、报道呈现方式及评论来源这六个方面来分析《新京报》关于女大学生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同时,对《新京报》在不同报道主题下女大学生的媒介形象进行分析,并总结该媒体对女大学生媒介形象构建的特点。最后分析《新京报》在构建女大学生形象报道中的成功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新闻媒体如何做好特定社会群体的报道提出建议,供其他媒体和相关部门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