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王实甫《丽春堂》研究
【6h】

王实甫《丽春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作者与剧作来源

(一)王实甫与其日寸代

1、王实甫

2、时代背景

(二)剧作来源

二、《丽春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主题思想

(二)艺术特色

三、《丽春堂》的主要人物形象

(一)、右丞相完颜乐善

(二)、右副统军使李圭

四、《丽春堂》中融合的多民族文化

(一)《丽春堂》中的女真族文化

1、语言方面

2、风俗方面

3、音乐戏曲方面

(二)《丽春堂》中的蒙古族文化

1、语言方面

2、风俗方面

3、音乐戏曲方面

(三)《丽春堂》中的汉族文化

1、语言方面

2、风俗方面

3、音乐戏曲方面

五、《丽春堂》的价值

(一)《丽春堂》思想价值

(二)《丽春堂》艺术价值

(三)《丽春堂》文化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少数民族在吸收汉文化营养影响的同时,不断地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素质。中国古代戏曲元杂剧在元代兴盛繁荣,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这与女真族、蒙古族等北方民族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剧作中的北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汉文化相互撞击,立刻电光火石,流光溢彩,不仅为中华文化之精华,而且为传统的汉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北方民族的文化思想,发射出独特的光芒,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对王实甫的元杂剧《丽春堂》做了详细的研究,对其中蕴含的女真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做了深层次的探讨,并分析阐述了其对元代戏曲的贡献和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女真族祖先基本上是一个狩猎民族,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兼有渔猎、农耕和畜牧三种形态,这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只在畜牧业方面有些许相似之处,又有一定区别。宋、辽、金、元时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代,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学思想内容和文学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在宋杂剧、金院本、诸富调的基础上,在这种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元杂剧。它是继唐诗,宋词之后,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座绚丽的高峰,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
  《丽春堂》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丽春堂》是由金入元的汉族作家描写女真族生活的元杂剧,《丽春堂》等元杂剧作品在中国历史、戏曲史上是有重要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学和美学的价值。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那么在这个时代产生的元代戏曲当然毫无疑问的会受到当时统治阶级文化思想的影响。《丽春堂》中描写了女真族的风土人情,也反映出汉族的文化观念和蒙古族的文化意识形态。元杂剧就像一面镜子,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状态和文化的碰撞、融合与交流。本文试从杂剧文本的角度出发,论述由文本反映出的女真族、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化融合,并探讨多民族文化融合对文本的影响,从语言、风俗、戏曲曲调等方面对《丽春堂》进行分析,以论述王实甫的《丽春堂》对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华文化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戏曲文学的繁荣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