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
【6h】

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攻击性及攻击行为的涵义

1.2攻击行为的分类

1.3攻击性的理论

1.3.1 Frued的本能说

1.3.2习性学理论

1.3.3挫折——攻击假说

1.3.4社会学习理论

1.3.5认知理论

1.4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1.4.1传统的研究方法

1.4.2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1.5攻击行为的年龄差异与性别差异

1.6问题提出及其意义

2方法

2.1被试

2.2外显攻击性测量

2.3内隐攻击性测量

2.4研究过程

2.5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

3.1外显攻击性

3.2内隐攻击性

3.3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的关系

4分析与讨论

4.1外显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4.2 IAT的原理和特点

4.3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4.4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关系

4.5本研究反思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攻击性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吸引了心理学家们广泛而持久的关注。性别是很多研究者都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变量,而攻击性的性别差异则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往的研究多采用测验、观察、实验等外显的手段对攻击性进行考察,普遍发现外显攻击性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内不少研究者也尝试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方法对攻击性进行考察,结果发现被试在无意识条件下表现出对攻击性信息的偏好,证明了人类内隐攻击性的存在;并且认为内隐攻击性是相对独立于外显攻击性的,外显攻击性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而整体的内隐攻击性则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攻击行为按其表现方式分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考察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上的性别差异,同时对外显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结果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对内隐结构和外显结构的关系进行探讨。本研究被试为南昌某大学 127 名大学生,外显攻击性测量采用翻译 Arnold H.Buss &Mark Perry (1992) 编制的攻击性问卷;内隐攻击性测量采用自编内隐联结测验,类别维度为男性姓名/女性姓名;属性维度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词语。 研究结果表明: 1.整体外显攻击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身体攻击因素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言语攻击因素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2.内隐攻击性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与身体攻击联系更紧密;女性与言语攻击联系更紧密。 3.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根据相关系数来作判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