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南通许锣戏研究
【6h】

河南通许锣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锣戏概述

1.1有关锣戏的传说

1.2锣戏形成的考证

1.3锣戏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流布

1.4锣戏对中原地区其它剧种的影响促进及其共通性

1.5锣戏的流变

1.6锣戏的衰微

2通许锣戏的历史传承及现状

2.1通许历史简述①一、了解通许先说开封:

2.2通许戏曲简述①

2.3通许锣戏的渊源及传承

2.4通许对锣戏的贡献和影响

2.5通许锣戏的现状

2.6通许锣戏艺人师门传承表及通许锣戏艺人统计表通许锣戏艺人师门传承体系:

3 通许锣戏艺术特征

3.1通许锣戏艺术概述

3.2通许锣戏部分主要曲牌简述及【花流水】曲牌唱腔《好

4通许锣戏唱腔唱法探析

4.1通许锣戏演唱时的气息

4.2通许锣戏演唱时的发声

4.3通许锣戏演唱时的吐字行腔

4.4通许锣戏的念(道)白

4.5锣戏演唱中“真声唱词、假嗓甩腔”的声乐启示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锣戏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曾长时间被清政府列为禁戏。是中原地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年代久远,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目前这个古老而又稀珍的曲牌体剧种由于时代的变迁,生存环境的变化,正一步步走向消亡,濒临灭绝。而这种消亡将意味着地域民族文化个性和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消亡,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毁弃。鉴于此,抢救、挖掘、保护锣戏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由于历史原因,锣戏在学界关注度极少,长期受到忽视。现有为数不多的研究者又常把本来唱腔、剧本、表演、伴奏等等都有差异的两个剧种:“锣戏”、“卷戏”混为一谈称之谓“罗卷戏”。甚至文化行政部门也随波逐流、没有拨乱反正,致使错误的名称成了流行称谓。这同实际的剧种名称、分类、及文献记载大相径庭。
  国内现有锣戏研究文献、剧本、曲谱等,多部分以通许朱庄锣戏班艺人和赫庄锣戏班艺人在80年代初演唱录音整理材料为主。
  笔者在研究通许锣戏的过程中数次到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原河南省戏曲研究所)求证专家;到艺术研究院的艺术档案中心和位于开封的百年老校河南大学图书馆进行了文献、资料收集;并在家乡通许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对老艺人访谈、看老艺人演出、向老艺人学习,了解掌握了通许锣戏的第一手材料。在资料研读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于锣戏的源流考辨、历史流布、衰微,以及通许锣戏的历史传承与现状,通许锣戏的艺术特征,唱腔唱法进行了论述和探究。分析研究了通许锣戏的文化形态和音乐形态。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锣戏的概述。论述了有关锣戏的传说;锣戏形成的考证;锣戏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流布;锣戏对中原地区其它剧种的影响、促进,和锣戏与中原地区其它剧种的共通性;以及锣戏的流变和衰微。
  第二部分为通许锣戏的历史传承及现状。简要概述了通许历史、通许戏曲;论述了通许锣戏的渊源及传承;通许对锣戏的贡献、影响,和通许锣戏的现状;并列出了锣戏部分老艺人传承表及通许锣戏部分艺人统计表。
  第三部分为通许锣戏艺术特征。重点论述了通许锣戏的戏文词格;声腔体系;唱腔音乐结构、特点;舞台表演特点;伴奏场面。总结概述了通许锣戏锣鼓经;通许锣戏剧目;通许锣戏脸谱。并对通许锣戏部分主要曲牌进行了简要论述;对【花流水】曲牌唱腔《西游记》中黑头、花旦对唱,《好一个俊婆娇》进行了唱段分析。
  第四部分为通许锣戏唱腔唱法探析。针对于通许锣戏演唱时的气息;演唱时的发声、吐字行腔;念(道)白等进行了分析论述。抛出了锣戏“吐字行腔”和“讴腔”关联的新论点;并对锣戏演唱中“真声唱词、假嗓甩腔”的演唱特色进行了剖析,以期能达到在声歌演唱中的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