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苏轼、苏辙诗词中的生死意识研究
【6h】

苏轼、苏辙诗词中的生死意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4.1研究重点

1.4.2研究难点

1.4.3预期创新点

2苏轼与苏辙诗词中生死意识产生的背景与渊源

2.1时代背景

2.1.1社会变革

2.1.2儒学复兴

2.2 学术渊源

2.2.1 蜀学产生的影响

2.2.2学术旨趣的形成

3 苏轼与苏辙诗词中生死意识的异曲同工之妙

3.1 积极进取的出仕思想

3.2乐观适意的人生态度

3.3生寄死归的超然情怀

4 苏轼与苏辙诗词中生死意识的独具匠心之处

4.1心有所惧和处贱不辱

4.2放浪形骸与安贫乐道

4.3行藏在我与“绝圣弃智”

5 苏轼与苏辙诗词中生死意识对创作的功用

5.1“师法自然”的文艺创作观

5.2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与艺术成熟

6 苏轼与苏辙诗词中生死意识透视出的审美观照

6.1“身与竹化”的审美意象

6.2 自由自得的审美标准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体现苏轼苏辙“生死意识”的诗词一览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苏轼与苏辙诗词中蕴含的生死意识是他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的政途比较平坦,苏辙则仕途蹭蹬、沉沦下僚,他们的生死意识略有不同。乌台诗案后,他们分别被贬黄州和筠州,其生死意识由此发生改变,精神发生重要蜕变。元祜年间,两人再次南迁,他们的生死意识逐渐圆融成熟。苏轼去世以后,苏辙闲居颍昌,其生死意识再次发展完善。苏轼和苏辙诗词中的生死意识与两人的政治生涯、贬谪经历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兄弟俩诗词中的生死意识随着不同的人生境遇不断变化发展并且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死意识以其文学作品为载体,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对他们的生死观点的形成产生了影响。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苏轼与苏辙因为相似的少年经历和不同的官宦生涯,他们诗词中的生死意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不同时期,两人对儒、释、道三家思想有着不同的态度,艰难困苦时,他们援佛道入儒开解自己,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生“平坦”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主,佛道为辅,匡扶社稷,经世济民。因为政治斗争的牵累,他们连遭贬谪,在此过程中,其精神不断觉醒,最终形成了超脱生死,坦然面对困苦,平静接受磨难的生死意识,并且他们的文学创作观点以及审美思想也蕴含其中。

著录项

  • 作者

    李翔;

  •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 授予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 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邓心强;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诗词;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55:56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