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供求关系视角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
【6h】

基于供求关系视角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前 言

1.1问题的提出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

1.2.2国外研究概况

1.3相关概念

1.3.1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1.3.2研究生培养方案

1.3.3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比较分析法

2.2.3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相关理论分析

3.1.1需求原理

3.1.2供给原理

3.1.3供需均衡原理

3.1.4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理性培养及原则

3.2江苏省体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现行培养方案分析

3.3江苏省体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二级学科现行培养方案分析

3.3.1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3.3.2研究方向分析

3.3.3培养方式分析

3.3.4课程设置

3.5工作岗位需求角度的培养方案整体优化建议

4 结 论

参考文献

6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国家对研究生的招生政策做了新的调整,各个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这段时期内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规模也迅速壮大。与此同时,关于体育学说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人才的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要求,人才类型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以及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匹配等一系列问题都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将借助于经济学中的“供需原理”,试图从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角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当前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剖析,找出现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以经济学的供求关系原理为依据,对江苏省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四个方面的设置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目前江苏省五所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的设定均体现了对学生政治思想、公共基础能力、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学习品质和态度以及健康体格五个方面的要求,基本涵盖了各专业方向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但是,从当前社会对体育学硕士人才的实际需求角度来看,目前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目标指向上涵盖面和行业宽度不够,高校的人才供给与市场对体育学硕士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目前江苏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方向和二级学科方向的设置均是根据《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规定设置的,能够较为全面的覆盖体育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但是在三级学科研究方向的层面,部分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考虑的不够全面,而是沿袭以传统专业项目分类的方式设立三级学科研究方向,个别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所学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岗位吻合度不高,甚至没有与之匹配的工作岗位。
  第三,目前江苏省五所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方式的制定,基本都是参照国家层面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指导要求来制定的,且在指导、教和学的方式以及培养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均体现了对研究生能力打造的要求,能够在各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建议以及过程监督,导致实施过程中各行其是。
  第四,目前江苏省五所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都是按照必修课与选修课;学位课与非学位课两个分类依据进行的课程分类,完全符合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通过对江苏省五所高校具体课程设置的深入研究后发现,部分高校的部分课程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老旧,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
  第五,体育学硕士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需要依靠体育学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来适应,因此科学、合理、完善的培养方案是达到这一动态平衡的关键。为此本研究提出的优化建议是:目标的设置覆盖面要全、涉及宽度要广;具体研究方向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研究方式应采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前提,以导师课题与研究生创新相结合,课堂传授与讨论、自学相结合,定期检查与过程监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设置应建立在“学科—课程—专业”人才培养路线的基础上设定。最终打破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静态,形成与社会发展机制相适应的动静结合的体育学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