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6h】

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全基因组分析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AL1基因非编码区突变与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病例与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重现性染色体异位与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 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了从2008年到2016年在我院就诊的97例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入组从2008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连续就诊的小于15岁的97例初治T-ALL患儿。所有病人均接受CCLG-ALL-2008方案为骨架的化疗方案,分析临床特征和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97名T-ALL患儿的3年总生存率(3-year OS)和3年无事件生存率(3-year EFS)分别为68.1%±5.3%和59.3%±5.5%。高危组病人3-year OS和3-year EFS明显低于中危组(3-year OS IR:HR94.7%±5.1%vs61.3%±6.2%,P=0.012)(3-year EFS IR:HR88.1%±7.9%vs51.6%±6.3%,P=0.005)。初治白细胞≥100×109/L的病人3-year OS(58.2%±7.5%)较细胞数<100×109/L的病人(81%±6.7%)低(P=0.045),但是3-year EFS两组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124)。强的松耐药病人的3-year OS及3-year EFS明显低于强的松敏感病人(44.5%±8.4%vs89.5%±4.4%, P<0.001;41.6%±7.9%vs75.3%±6.8%, P=0.003)。治疗第15天(D15)骨髓白血病细胞≥25%(M3)的病人3-year EFS低于骨髓白血病细胞<5%(M1)和介于5%到25%(M2)的病人(48.5%±8.4% vs66%±7%,P=0.021),3-year OS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326)。多因素分析提示3-year OS中,只有强的松治疗反应是独立预后相关因素( P=0.028, HR=3.619,95%CI1.152-11.368)。3-year EFS中,各种因素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结论:初诊外周血白细胞≥100×109/L、泼尼松试验不敏感以及D15骨髓M3状态影响T-ALL病人对CCLG-2008方案的治疗效果,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第二部分: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全基因组分析
  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及转录组(WTS)测序,在完善T-ALL基因谱学的同时,更好的认识儿童T系急淋侵袭性表型的遗传学基础,发现新的预后相关的生物学标记。
  方法:
  本研究中我们随机选取了从2012年到2015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31位初诊儿童。31位患儿的初诊样品及对应缓解期的样品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30位患儿的初诊样品还进行了转录组测序。
  结果:
  编码区体细胞突变方面平均每个病人有6.4个编码区突变。NOTCH1是体细胞基因组改变中突变频率最高的,主要是激活突变。其次是FBXW7,USP7,PTEN, WT1,以及BCL11B。拷贝数改变方面平均每个病人有9.9个拷贝数缺失,3.2个拷贝数获得。最常见的是9p缺失导致的CDKN2A(p16)和CDKN2B(p15)失活。融合基因方面最常见的是1p32内80kb的缺失形成的STIL/TAL1融合基因(n=11)。其他发现的融合基因包括TCF7/SPI1(n=1),TCRA/TLX1(n=1),SET/NUP214(n=1), NUP214/ABL1(n=1),TCRB/LMO2(n=1),KMT2A/NUTM2D(n=1),KMT2A/MLLT1(n=1),TLX3/CDK6(n=1)。另外4个病人TAL1非编码区存在杂合性插入性突变。
  结论:我们的基因组学研究得到的结果与以往报道类似,也发现了一些新的融合基因及突变,为进一步完善儿童T-ALL精准诊疗和预后参数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TAL1基因非编码区突变与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TAL1癌基因非编码区突变在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发生率,分析伴有TAL1基因非编码区突变的T-ALL的临床特征。
  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89例 T-ALL患者初诊肿瘤细胞 DNA中的TAL1基因,Sanger基因测序法检测TAL1基因突变。
  结果:
  8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TAL1非编码区存在杂合性插入性突变,存在三种插入类型,发生率为9%(8/89)。8例TAL1基因非编码区突变患儿均表现为初诊就有较高的外周血白细胞(P=0.003)、强的松耐药(P=0.012)。诱导缓解D15,TAL1突变组75%(6/8)骨髓状态为M3(P=0.049)。巩固治疗前12W TAL1突变患者M2/M3的病人占37.5%(3/8)(P=0.007)。生存分析结果TAL1突变组2-year OS和2-year EFS均明显低于TAL1突变阴性患儿(14.6%±13.5%vs77.3%±5.1%, P<0.005;12.5%±11.7%vs63.2%±5.6%, 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强的松治疗反应(P=0.027,HR=4.711,95%CI1.19-18.66)和TAL1突变(P=0.031,HR=3.153,95%CI1.109-8.967)均是影响2-year OS的独立预后相关因素。
  结论:
  TAL1非编码区的插入性突变是T-ALL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之一,临床上应早期筛查,尽早干预。
  第四部分:几种重现性染色体异位与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STIL/TAL1,TCF7/SPI1以及TCRαδ和TCRβ与多种癌基因形成的融合基因在儿童T-ALL中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STIL/TAL1,TCR融合基因主要根据临床检测染色体核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二代测序结果确定。TCF7/SPI1的检测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76例T-ALL患者初诊白血病细胞cDNA标本,Sanger基因测序法确定阳性条带病人的融合基因断裂点位置。
  结果:
  96例T-ALL患者中,22例有 STIL-TAL1融合基因,阳性率22.9%。与STIL/TAL1阴性组比,STIL/TAL1融合基因组D1581.5%(4/22)的病人骨髓状态为M1/M2(P=0.045),D33全部达到完全缓解(P=0.106)。STIL/TAL1组3-year OS低于阴性患儿,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0.1%±11.1%vs70.6%±6%,P=0.465)。84例T-ALL患者中,9例形成了TCR融合基因,阳性率10.5%,其中LMO2/TCRαδ4例(4.8%),LMO1/TCRαδ1例(1.2%),MLLT3/TCRαδ1例(1.2%),TLX1/TCRαδ1例(1.2%),MYC/TCRαδ1例(1.2%),LMO2/TCRβ1例(1.2%)。9例病人中8例融合位点为14q11(TCRαδ),该融合位点的病人的长期生存率与无此融合位点的病人并无明显差别(3-year OS:66.7%±19.2%vs69.4%±5.6%,P=0.903)(3-yearEFS45±18.8%vs60.4%±5.9%,P=0.392)。76例T系病人中4例病人存在TCF7/SPI1融合基因,阳性率5.3%,3名男性,1名女性。四例病人均对激素敏感,D15评估骨髓状态均为M1/M2,D33及12W骨髓状态均为M1,四例现全部存活,两例生存期超过六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这三种染色体异位的临床亚型的预后意义目前仍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标本验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