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浆尾加压素Ⅱ和内皮素-1与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关联性的队列研究
【6h】

血浆尾加压素Ⅱ和内皮素-1与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关联性的队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引 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功效估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功效估计

二、研究方法

(一)基线调查

(二)随访研究

(三)研究技术路线

(四)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

三、统计分析

(一)基线特征描述

(二)随访结局特征描述

(三)基线UⅡ/ET-1与随访结局的关联性分析

结 果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基线特征描述

(一)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二)不同UⅡ/ET-1水平分组的基线特征及比较

(三)研究对象UⅡ/ET-1水平与基线指标相关性分析

二、随访结局一般情况

(一)不同性别心血管疾病累计发病率

(二)纳入研究对象基线UⅡ/ET-1不同水平研究结局分布情况

三、基线UⅡ/ET-1与随访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分析

(一)基线UⅡ与随访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联性分析

(二)基线ET-1与随访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联性分析

(三)基线UⅡ水平与随访心血管疾病关联性亚组分析

(四)基线ET-1水平与随访心血管疾病关联性亚组分析

讨 论

一、UⅡ与BMI、血压、血脂以及血糖的相关关系

二、基线UⅡ水平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

三、基线UⅡ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

四、ET-1及其与BMI、血压、血脂以及血糖的相关关系

五、基线ET-1水平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

六、基线ET-1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

七、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 述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 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血液循环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如尾加压素Ⅱ(UⅡ)、内皮素-1(ET-1)等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目前关于UⅡ、ET-1与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尚不明确,且已发表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不利于阐释UⅡ、ET-1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因果关系。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探索UⅡ及ET-1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联性,为UⅡ及ET-1与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关联性提供人群流行病学证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1.基线调查:本研究基线人群来自于2007-2008年开展的“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项目,该项目在江苏省常熟市下辖的18个社区中开展,共调查了20343名社区居民。该项目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法收集基线资料,主要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并测量调查对象的血压、脉搏以及体格指标。现场采集血样并分离出血浆和血清,检测空腹血糖(FPG)、血脂等指标。本研究从基线人群中选取了年龄30岁以上血压正常的居民,排除患有冠心病、脑卒中等其他严重疾病病史居民,共抽取了182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研究对象血浆UⅡ以及ET-1的水平。 2.随访研究:2013年10月,该项目组对基线人群(20343名居民)进行随访调查,随访调查问卷与基线调查相同。我们的研究主要记录纳入的研究对象从基线调查以来高血压、脑卒中以及冠心病的发病情况。 统计分析 1.基线特征分析:按性别、UⅡ水平分组(根据四分位数分为四组)、ET-1水平分组(根据四分位数分为四组),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IQR)[M(QL-QU)]或构成比描述各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行为习惯、家族史、血压水平、空腹血糖以及血脂等基线特征;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2检验比较这些基线特征的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方法分析研究对象的血浆UⅡ/ET-1与基线BMI、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的相关关系。 2.随访结局特征描述:按性别、UⅡ水平分组和ET-1水平分组计算心血管疾病累计发病率,并用?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 3.基线UⅡ/ET-1水平与随访结局的关联性分析: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中的Log-binomial回归方法分析基线UⅡ/ET-1不同水平与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的关联性,分别以UⅡ/ET-1最低四分位组(≤QL)和低水平组(≤QU)为参照,计算UⅡ/ET-1各高水平组的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CI)。此外,按心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分析各亚组不同基线UⅡ/ET-1水平与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的关联性,并绘制森林图。 基线以及随访调查所得数据均采用Epidata3.1软件由双人双遍录入,由专人核查并校正。使用SAS9.4、Stata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著性检验水平α=0.05。 研究结果 1.在抽取的1824例研究对象中,有5人失访,最终有1819例纳入分析。纳入的1819例研究对象年龄中位数为51.7岁(IQL,47.5-55.3岁),其中男性732例,占40.24%;女性1087例,占59.76%。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中位数分别为121.0mmHg (IQL,113.0-129.0mmHg)和76.3mmHg(IQL,70.7-81.7 mmHg)。UⅡ四分位组间SBP、FPG、ET-1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T-1四分位组间SBP、DB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经过多因素校正,基线血浆UⅡ与基线SBP、DBP、BMI、TC、TG、LDL-C以及HDL_C均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与FPG有相关关系(rs'=-0.058,P<0.05)。ET-1与基线SBP、DBP、BMI、FPG、TC、TG、LDL-C 以及HDL_C均无相关关系(P均>0.05)。 3.研究对象平均随访5年中有722例发生高血压,累积发病率为39.69%;有5例发生脑卒中,累积发病率为0.27%;有9例发生冠心病,累积发病率为0.49%;发生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有725例,发生率为39.86%。不同UⅡ/ET-1水平研究对象的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累计发病率以及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4.以UⅡ最低四分位组Q1为参比组,调整心血管疾病相关混杂因素后,Q2、Q3以及Q4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RR(95%CI)分别为0.98 (0.85-1.13)、0.97 (0.83-1.12)和0.94 (0.81-1.09);将冠心病和脑卒中合并为心脑血管病作为观察结局,Q2、Q3和Q4组的发病风险RR(95%CI)分别为0.53 (0.13-2.13)、0.49 (0.12-2.00)和0.18 (0.02-1.50),发病风险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以低水平UⅡ为参照组,研究对象高水平UⅡ与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5.以ET-1最低分位组Q1为参照组,调整心血管疾病相关混杂因素,研究对象Q2、Q3、Q4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RR(95%CI)分别为1.04 (0.90-1.21)、1.10 (0.95-1.27)和0.97 (0.83-1.13);将冠心病和脑卒中合并为心脑血管病作为观察结局,该三个四分位组发病风险分别为 1.47 (0.25-8.83)、2.64 (0.5-13.88)和 1.43 (0.24-8.61),发病风险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低水平ET-1为参照组,调整混杂因素前后研究对象高水平ET-1与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6.在各亚组研究对象中,调整混杂因素后,高水平UⅡ与高血压以及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的发生风险的关联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人群中,高水平ET-1组的高血压以及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的发生风险RR (95%CI)分别为0.83(0.69-1.00)和0.82(0.68-0.99),P值分别为0.050和0.036。在其他亚组的研究对象中,高水平ET-1与高血压以及心血管事件复合结局发生风险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研究结论 1.在血压正常人群中,血浆UⅡ以及ET-1水平与BMI、血压SBP和DBP、血脂TC、TG、HDL-C、LDL-C以及空腹血糖无相关关系。 2.没有发现血压正常人群的高水平UⅡ与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5年累计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3.没有发现血压正常人群的高水平ET-1与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5年累计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4. 在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的亚组分析中,没有发现血压正常人群高水平UⅡ以及ET-1与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5年累计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