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童谣综论——从文艺学到教育学
【6h】

童谣综论——从文艺学到教育学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收集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

五、关于论文中不同格式的批注之解释

第一部分童谣研究述略

一、五四之前的童谣搜集与研究

(一)明代之前的童谣的搜集与研究

(二)明清时期的童谣及童谣研究

二、五四之后的童谣搜集与研究

三、国外研究概述

第二部分概念上的认识:什么是童谣

一、童谣的概念

二、童谣与儿歌

三、从发生看本质

(一)童谣是民间歌谣的一部分

(二)民间歌谣的起源

(三)童谣的来源

(四)总结

第三部分特点分析:作为民间文学的童谣

一、口头性

二、集体性

(一)童谣是儿童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童谣是儿童集体意识的历史积淀

三、变异性

(一)变则通——变化才能永恒流传

(二)变异的两种形式

四、生活性

(一)童谣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

(一)离开生活,童谣就暗淡无光

五、再识童谣

(一)童谣的精神本质

(二)被违背了的童谣精神

(三)“仿童谣”

第四部分价值探寻:童谣之教育意义的研究

一、童谣本身没有任何教育目的

二、童谣被设为教化的工具

三、“教育主义”的童谣价值观

四、“教育主义”童谣价值观背后的教育观

五、童谣的真正价值:无意思之意思

第五部分也谈“灰色童谣”

一、“灰色童谣”描述

二、“灰色童谣”研究综述

三、“灰色童谣”从古有之

四、“灰色童谣”是人类狂欢精神在儿童那里的体现

(一)狂欢和狂欢精神

(二)“灰色童谣”中的狂欢精神

五、“灰色童谣”是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在语言交往中的正常表现

(一)幽默的心理机制的启示:儿童的本能在“灰色童谣”的传诵中得到释放

(二)存在心理学的启示:儿童在“灰色童谣”中寻求到自身的存在

六、“灰色童谣”是儿童对其自身文化的捍卫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童谣是民谣的一部分,在古代亦被称作“孺子歌”、“小儿语”等。自周作人开始,“童谣”又被称作“儿歌”。文艺学的研究认为,“歌”和“谣”是有一定区别的,“歌”是一个上位的总括性概念,“谣”被看作是“歌”里面的一类。当前理论研究和大众理解中的“童谣”和“儿歌”,呈现出理解混乱、使用不当的状况。 从逻辑上讲,认识事物的本质总是要从它的发生和来源开始,童谣的发生和最终流传到儿童口中的过程告诉我们,一段韵文是不是童谣,儿童说了算。换句话说,它必须经得起儿童的选择,因为只有儿童才是童谣的主人。 真正的童谣,是普遍地流传于儿童口中,能得到儿童青睐的。童谣是儿童大众的口头文学,它是儿童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儿童群体的精神追求。童谣有四个最基本的特点:口头流传、集体创作、不断变异、融于生活。童谣为儿童带来物我两忘、无拘无束的体验,它是儿童心灵的游戏。 已有的关于童谣之教育价值的研究,往往是抱着“教育主义”的观点,认为童谣的教育价值在于它给予儿童知识技能、道德规则等等,这种认识下的童谣价值实际只是冰山一角。现代的教育观重视儿童从生活中获得教育,重视儿童现时的体验。在这种思想的观照下,童谣在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没有任何外在目的,只为儿童提供当下完满的体验。这种“无意思之意思”才是童谣的最大“意思”。 “灰色童谣”是当前童谣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它也的确代表了童谣的现状。研究者站在儿童的角度,运用文艺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中关于儿童精神发展和文化需求的理论知识,提出“灰色童谣”是人类狂欢精神在儿童那里的体现,也是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在语言交往中的正常表现,更是儿童对其自身文化的捍卫。因此,它是儿童精神成长过程中一种自然需求。“灰色童谣”的说法实际上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童谣作出的评价,儿童是绝对不会提出“童谣异化”、“灰色童谣”一类的观点的。

著录项

  • 作者

    秦艳琼;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学前教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晓东;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诗歌、童谣;
  • 关键词

    童谣; 口头文学; 儿童文化;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53:39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