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艺术符号互动的“狂欢化营地”——《恩主》与《反对阐释》的互文性符号学阐释
【6h】

艺术符号互动的“狂欢化营地”——《恩主》与《反对阐释》的互文性符号学阐释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 言

声明

第一章 桑塔格艺术创作及其《恩主》研究综述

第二章《恩主》的符号学研究:艺术中的符号与艺术符号

第三章《反对阐释》之阐释:内容的形式与形式的内容

第五章“狂欢化营地”的立场互文:正反向互文与多维度互文

结 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 记

展开▼

摘要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最具争议性的作家,评论家及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她写作领域广泛,积极介入公共生活,以博学、敏锐和大胆而著称。其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63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恩主》(The Benefactor),随后1966年出版第一部评论集《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自此走上了理论与创作的双栖之路;后期创作则转向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对桑塔格早期创作特色进行全面的把握,会更好地触摸到她后期的小说创作的观念变换,并有利于进一步反观她的批评主张。本文以桑塔格的处女长篇《恩主》为研究的切入点,一方面是因为它与作为批评家的桑塔格的美学思想最具互文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奠定了作为作家的桑塔格的写作风格。
   在《恩主》中,桑塔格对梦境、幻觉情有独钟。国内研究者从梦的角度研究《恩主》的几乎都是仅仅从梦本身入手,而未对梦与现实的对话关系进行敞开式的艺术批评,也鲜少涉及小说创作的“梦境的符号化”与“生活的符号化”主题。
   本文将以洛特曼的文艺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特别是以洛特曼的符号圈思想和批评方法为核心,从符号互动的角度,对梦与现实的关系展开动态对话的艺术范式的批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梦境符号在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中的运动机制与桑塔格文艺观之间的互动互参关系加以揭示。本文认为,梦境作为《恩主》艺术本文中最重要的符号,及其与符号化了的生活之间互动对话的符号圈运行的“类像”的“仿真”机制,与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所宣扬的艺术的美学自治观点及反对阐释的形式美学立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文的关系,体现了桑塔格创作的高度自省性及其与自我“内在对话”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动态性与未完成性。
   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恩主》的符号学研究。这一部分立足洛特曼的艺术本文观,首先历时性地展开对本文符号内容的研究,然后共时性地开展对本文形式构造的分析,做到了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的结合。第二部分是对《反对阐释》的研究,“反对阐释”被视为一种发展的立场而非封闭的文本。该部分首先考察了“反对阐释”这一观点所产生的语境及动机、所指,然后对立场的缘起、旨意与姿态加以分析,最后探讨了桑塔格后期对“反对阐释”立场的延伸与修正。第三部分将《恩主》置于与《反对阐释》非本文联系的纵向轴线的互参关系中,从内容的符号互动与形式的符号互动两方面,开展对《恩主》与《反对阐释》文本之间互文性的研究。第四部分则分别从时间轴上的正向、释义者角度的逆向以及主体性的逆向角度,在作者、文本、读者与文化四个层面上展开了对桑塔格早期创作的互文性的研究,展示了其“狂欢化营地”的艺术创作特色。最后,仿照桑塔格在《关于“坎普”的札记》一文中的写作风格,结语以札记的形式,采用艺术批评的话语,展示了笔者对互文研究所揭示的小说的文学性、文化批判精神以及桑塔格创作中形式的社会学转向所做的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