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经验与课程:课程哲学研究
【6h】

儿童、经验与课程:课程哲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课程哲学研究:使命与方法

一、杜威的呐喊:放弃确定性的追求

二、课程哲学研究的使命:确定课程目的,并使手段合乎目的

三、方法:课程哲学研究的利器还是枷锁

四、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课程研究应直面价值问题

一、徒劳无功:本体的追寻

二、深陷泥淖:本质主义的囚笼

三、日常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的救赎

四、直面价值:走出亚里士多德的陷阱

第二章 课程应满足儿童的生长需要

一、生存与发展:探讨课程满足需要问题前提

二、儿童与社会:从二元对立到和谐统一

三、去蔽:课程满足需要问题的关键

四、被异化:儿童和社会的悲剧

五、回归:课程应满足儿童和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课程的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一、人是目的:道德的命令

二、儿童是目的:课程的伦理基础

三、从“儿童是目的”到教育即生长

四、教育应遵循儿童的生长规律

五、生长的教育意蕴

第四章 儿童之谓儿童

一、“儿童是儿童”与“把孩子看作孩子”

二、儿童是未成熟的人

三、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

第五章 经验之谓经验

一、杜威之前的经验观及经验课程思想

二、杜威的经验哲学及经验课程观

第六章 儿童与课程:经验哲学的观点

一、儿童:教育史上经验课程思想的共同“中心”

二、经验:教育心理学化的诉求

三、从“儿童是目的’’到课程即经验

第七章 课程的目标——目的与手段的哲学

一、课程目的、课程目标与教育活动: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二、结果与过程:关于目标的两种看法

三、经验:目的与手段的合一

第八章 课程经验的选择、组织与实施——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

一、课程经验须遵循儿童的“内在时间表”

二、课程经验须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和鹄的

三、课程经验是未经分化的整体

四、课程经验的价值考量

第九章 课程评价——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一、课程评价的传统、误区与问题

二、课程评价是事实与价值判断的合体

三、课程评价是课程价值的发现和创造

四、课程评价是一项“渐进工程”

第十章 传统的课程——知识的幽灵

一、知识幽灵的诞生

二、知识幽灵在徘徊

三、知识幽灵的危害

第十一章 以儿童为目的的课程及其敌人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人’’的缺失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弊病:人的物化和工具化

三、思维方式:二元对立的哲学

四、唯科学主义:对科学精神的背叛

五、伪科学:对科学的以讹传讹

第十二章 路标:通往以儿童为目的的课程之路

一、心怀敬意:成人对儿童应有的态度

二、民主的精神:儿童解放的思想基础

三、整体的、有机的哲学:二元对立的消解

四、方法:在以儿童为目的的道路上

结束语 儿童、经验、课程:回到整体状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课程哲学研究的使命是确定课程目的,并使手段合乎目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如果说康德的这一主张是正确的,那么,儿童是课程的目的或教育的目的便是正确的。
  以儿童为目的的课程尊重儿童的生活和世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儿童按照他的本性自然生长。课程不是外在于儿童的东西,而是儿童的生长过程本身。儿童的生长表现为经验的生长。经验是儿童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经验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生活的过程,主动活动的过程。以儿童为目的的课程围绕儿童已有的经验、儿童的生活,结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帮助儿童实现经验的深化与拓展。
  当知识取代了儿童成为课程的目的,当课程试图用所谓客观知识来改造儿童经验和儿童世界的时候,儿童也就沦为学习的机器和装载知识的容器。与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同,在经验课程中,儿童是主动的活动者,并在活动中获得经验的扩充与扩展以实现生长和发展。经验课程并没有把知识排除在经验之外。知识可成为儿童经验的一部分,也可成为课程的内容。让儿童获得经验,既符合认识的逻辑又符合儿童心理的逻辑,既符合人是目的基本原则又符合效率效益的经济原则。
  由于儿童在经验中实现生长,在生长中获得经验,经验既是生长的目的又是生长的手段,所以课程的目标应是一系列的生长经验。课程经验的选择、组织和实施均应遵循儿童的“内在时间表”,并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儿童获得经验的方式为依据。课程评价应以能否促进儿童生长作为标准,既预测什么样的经验符合儿童的生长需要,又检验已经实施的课程是否满足了儿童的生长需要。
  在通往以儿童为目的的课程之路上,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工业化进程中的弊病,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唯科学和伪科学等敌人。这导致了知识本位的课程观长期统治课程领域。要战胜这些敌人,我们就必须对生命心怀敬意;必须尊重儿童;必须发扬民主的精神;必须始终把儿童当作课程的目的,而非达到目的的手段;必须用整体的、有机的哲学观来看待课程的问题和争端。唯有如此,教育与课程才能实现促进儿童生长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