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3--6岁幼儿发笑行为的研究
【6h】

3--6岁幼儿发笑行为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笑的概念

(二)国外关于“笑”的研究

(三)国内关于“笑”的研究

三、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叔本华的“客体与概念不协调”说

(二)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

(三)康德的“期望落空说”

(四)柏格森的“生命机械化说”

(五)弗洛伊德的“节省说”和“释放说”

四、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设计及过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资料收集的方法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结果

三、本研究的分析思路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一):笑之客体——对幼儿笑料的分析

一、幼儿笑料的具体内容

(一)外在特征类笑料

(二)语言类笑料

(三)表演类笑料

(四)禁忌类笑料

(五)失误犯错类

(六)戏弄类笑料

二、对幼儿笑料内容的理论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二):笑之情境——对幼儿发笑行为的情境分析

一、不同活动场景下的发笑行为

二、不同人际环境中的发笑行为

三、对幼儿发笑情境的理论分析

(一)游戏性

(二)无害性

(三)时间性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三):笑之主体——对幼儿自身的分析

一、幼儿的年龄因素

二、幼儿的性别因素

三、幼儿的社会性经验

四、幼儿的心理机制

(一)从“失谐理论”的视角解释幼儿的发笑行为

(二)从“优势论”的视角解释幼儿的发笑行为

(三)从“释放理论”的视角解释幼儿的发笑行为

第六章 讨论与分析

一、发笑行为的价值与意义

二、笑与快乐教育

三、笑与幼儿幽默感的培养

结论

附录:观察表格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是对发生在幼儿园场域当中的3-6岁幼儿发笑行为的研究。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观察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主要从发笑客体(即笑料)、发笑情境,以及发笑主体(即发笑者)三个层面,对3-6岁幼儿的发笑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幼儿发笑行为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笑与幼儿教育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本研究主要分为七大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是关于研究的缘起、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的梳理。第二章是关于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过程,主要对本研究的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及对研究的目的、问题、资料的收集,以及研究的分析思路进行了一定的说明。 研究的结果分为四个部分,第三章是研究结果之一,是对笑的客体,即幼儿发笑的内容、对象进行的具体分析。第四章是研究结果之二,是对笑的情境,即幼儿发笑行为发生的场景(包括活动场景和场景中的人际环境)的具体分析。第五章是研究结果之三,是对笑的主体,即幼儿自身(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性经验和心理状态)的具体分析。第六章是讨论与分析,主要是关于幼儿发笑行为的价值与意义的探讨,并且对幼儿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是本研究的结语部分,研究者对本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空间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和讨论,对于“幼儿为什么发笑”这个核心问题,本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发笑行为的发生是一个主客体之间双向激活的过程,即刺激物(客体)要能具备激发接收者(主体)发笑的特征,而反过来接收者(主体)要有能理解、识别、欣赏事物可笑性的心理状态,并且这时候的情境条件是允许他们这么做的。只有这样,笑最终才可能产生。具体来说,笑的刺激物需要具有不协调性的特点;发笑者当时应该处于一种游戏、无害、安全、突然的情境当中;发笑者具备发笑的心理机能,亦即或感到认知上的失谐,或感到自身的优越,或感到一种内在能量的释放,或兼而有之。

著录项

  • 作者

    李江斌;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教育学;学前教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晶波;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幼儿;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