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以江苏为例
【6h】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以江苏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有缘农村教师

(二)有缘农村教师培训

(三)有缘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四)有感师范院校承载的责任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村教师的研究

(二)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研究

(三)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政策研究

(四)以往研究的不足

三、概念界定

(一)教师与农村教师

(二)对教师培训与教师教育、教师进修、教师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发展等概念的界定

(三)教师培训政策与教育政策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与访谈

(三)教育政策分析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论文框架与不足

(一)研究思路与创新

(二)论文框架

(三)研究不足

第二章 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

一、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议题的提出

(一)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政策期待

(二)农村普及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教师”

(三)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目标的确立

二、机构推进:农村教师合格培训的政策行动

(一)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恢复与重建

(二)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

(三)在职学历补偿教育的形式与待遇

(四)“地办校助”的培训模式

三、政策成效

(一)造就合格教师,解决义务教育师资短缺问题

(二)成就教师进修院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三)依托师范院校,开创了农村教师合作培训模式

四、政策问题

(一)农村教师培训体系的官僚化

(二)管理模式的过于集中

(三)学历补偿教育中的低水平制造

第三章 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

一、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政策的形成

(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期待

(二)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制定

(三)江苏省关于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目标

二、制度化推进:农村教师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强化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

(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制度规约

(三)专业认证制度:对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复查与评估

三、从江苏省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看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政策实施

(一)基本功训练政策议题的提出

(二)制度化考核的政策制定

(三)基本功大赛的政策动员与政策行动

(四)基本功大赛的政策成效

(五)基本功考核制度化的政策评价

四、政策成效

(一)政府行为突显主体责任

(二)提高培训助力农村教师成长

(三)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四)以评促建掀起教师进修院校建设高潮

五、政策问题

(一)运动式培训对效率的过度追求

(二)经费不足与市场化条件下的逐利倾向

(三)提高培训中的能力不足与业务转向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的政策推进(2000~今)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制定

(一)全员培训面临城乡教师的质量差距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素质农村教师的政策期待

(三)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启动农村教师全员培训

二、工程化推进: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执行

(一)新课程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

(二)教师网联计划: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

(三)“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培育“种子”教师

三、政策成效

(一)政府投入与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

(二)师范院校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主体

(三)信息技术开创了农村教师网络培训新时代

四、政策问题

(一)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

(二)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三)远程培训工程实施的困境

第五章 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展望

一、“以教师为本”: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定位

(一)农村教师培训政策价值取向的异化

(二)尊重农村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和个性特点

(三)从社会本位向教师本位的立场转换

二、市场化选择: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推进

(一)提供多样化的政策选择和平等参与机会

(二)型塑正当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

(三)共建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

三、专业自主性: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

(一)自主性与专业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二)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

(三)基于选择性学习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农村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也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行动。从实践层面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的确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影响。但从另一维度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也在不断遭遇新的问题与困境。对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研究成为深化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与任务。
  本论文聚焦于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研究。全文从梳理和分析国家的政策目标和行动计划出发,紧紧以江苏为例,并将一条主线、一个观念、三个观测点贯穿于全文中,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目标定位、政策行动、政策成效以及政策问题。
  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每个时期农村教师培训政策总是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要求相适应的,并由义务教育的要求来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其背后一定是义务教育普及对师资队伍建设相应的需求或要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出台的基本规律。
  贯穿其中的一个观念是国家主导的以社会为本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在塑造伟大成就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甚至压抑农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有悖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基本运用。
  贯穿其中的三个政策观测点是政府、培训机构、农村教师这三个代表性的政策主体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行为及其差异。
  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等。为本研究提供立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章为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年)。合格教师的政策目标源于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对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政策重建、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学历补偿教育、地办校助培训模式开启了机构推动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满足了农村普及教育对合格教师数量的需求,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培训机构的官僚化和违背教育规律的低水平制造。
  第三章是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这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师资队伍从数量到质量的制度化要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政策行动强力推进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然而,政策执行过程中对培训效率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行动中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
  第四章是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政策的推进(2000~今)。全员培训政策是与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以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师网联计划、“国培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计划推进了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高端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而与工程化思维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则显示了“人”在培训中的缺失。
  第五章基于前三个阶段政策目标、政策行为、政策成效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社会为本向以教师为本转换的政策目标,尊重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以市场化来塑造农村教师培训场域多样性的共存、平等的主体关系和正当的利益关系,以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构筑互助合作、自主发展的伙伴关系,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推动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转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