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现状及其干预研究
【6h】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现状及其干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2 高职生群体具有其特殊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2 理论基础

2.1.3 影响因素

2.1.4 对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2.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3 研究流程

3 五年制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问卷的修订

3.1 研究对象

3.3 统计处理

3.4 结果

3.4.1 项目鉴别力分析

3.4.2 因素分析

3.4.3 信度检验

4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现状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结果及分析

4.4.1 某高职院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现状

4.4.2 某高职院校学生攻击性行为人口学变量分析

5 大五人格与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方法

5.4 结果及分析

5.4.1 大五人格各因素与高职生校园攻击行为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5.4.2 大五人格各因素与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回归分析

6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干预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方法

6.4 研究工具

6.4.1 测量工具

6.4.2 团体辅导方案

6.5 研究程序

6.5.2 团辅实施

6.5.3 成员后测

6.5 团体辅导成效分析

7 讨论

7.2.1 某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总体现状

7.2.3 年级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2.4 家庭所在地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2.5 专业分科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2.6 是否独生子女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7.3 大五人格与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分析

7.4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千预研究

7.6 教育建议

7.6.1 关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7.6.2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7.6.3 指导学生优化人格特征

8 总结

8.1 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2.1 在研究对象上

8.2.2 在研究内容上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3.1 被试的选择

8.3.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对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对高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进行干预,以其对降低攻击性行为提出教育建议。本研究在某高职院校先后抽取被试2078名,预测对象578名,有效被试541名,正式施测1500名,有效被试1350名。采用了修订的高职生版《Buss-Perry攻击性行为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团体辅导干预研究,通过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女性学生在愤怒、间接攻击和敌意维度显著高于男性学生,男性学生在身体攻击维度显著高于女性学生。“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群体在身体攻击维度显著高于“一年级”群体,“二年级”群体在间接攻击维度显著高于“一年级”“三年级”群体,“四年级”群体在间接攻击维度显著高于“三年级”群体。“县或乡镇”“农村”群体在敌意维度显著高于“城市”群体。“文科”群体在愤怒维度显著高于“理科”“工科”群体,“理科”“工科”群体在身体攻击维度显著高于“文科”群体。非独生子女在愤怒、间接攻击、敌意维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身体攻击维度则高于非独生子女。
  (2)大五人格的神经质与攻击性行为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大五人格的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和严谨性与攻击性行为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大五人格的神经质对愤怒、间接攻击、敌意有预测作用。大五人格顺同性对身体攻击有预测作用。
  (3)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在愤怒、身体攻击、间接攻击、敌意和总分维度低于控制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高职院校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总分、愤怒、身体攻击、间接攻击、敌意都处在较高水平。攻击性行为在学生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专业分科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各不相同。大五人格对攻击性行为有影响作用。团体辅导能够降低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