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农谚中修辞格的英译——以《农谚800句》(节选)英译为例
【6h】

论农谚中修辞格的英译——以《农谚800句》(节选)英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项目说明

一、引言

二、翻译难点与翻译原则

2.1 农谚的定义及特征

2.1.1 农谚的定义

2.1.2 农谚的特征

2.2 修辞格

2.2.1 修辞格的定义

2.2.2 修辞格的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

2.3 小结

三、翻译案例分析

3.1 相对可译修辞格

3.1.1 比喻

3.1.2 拟人

3.1.3 夸张

3.1.4 对比

3.1.5 排比

3.2 相对不可译修辞格

3.2.1 借代

3.2.2 双关

3.2.3 顶针

3.2.4 回环

3.2.5 押韵

四、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农业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农谚中蕴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揭示了诸多生产经验和规律,其语言凝练精湛,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倡导继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农谚应当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瑰宝加以继承和传播,翻译则是中国农谚对外传播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本文是对《农谚800句》一书中“农时篇”和“种养篇”英译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农谚中大量使用修辞格,为农谚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翻译好这些修辞格,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框架下能够得到全方位展现,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近似阅读原文的体验,是农谚英译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本文选择修辞格的翻译作为主要讨论点。
  农谚指集中反映农民生产生活的谚语。在内容上,农谚具有科学性。农谚植根于农业生产经验,在历经实践检验后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大多科学有效。这要求译者注重农谚中农业科学知识的准确传达;在表达上,农谚兼具精炼性、通俗性和艺术性。农谚形式精炼短小,以口语形式流传,取材于普通劳动大众的生产生活,富有泥土气息的同时又有许多带有修辞的文学性表达。这要求农谚翻译需要避免复杂的句式和术语,形成亲切友好的风格,并保留一定的修辞特征。总之,农谚翻译在内容准确性和还原原文风格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修辞格指任何赋予言语形象性、增强言语表现力的语言手段或修辞手法。农谚中修辞格的使用,增加了其文学性,也反映了旧时代农民的丰富情感,是农谚语言表现力的重要部分,翻译好修辞格对于译文的生动性和表现力至关重要,但修辞格面临着难以跨语言移植的困境。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性构成了可译性的基础,而民族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又往往造成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思维和文化的共性使得某些修辞格同时存在于英汉语言中,可以相对容易在译文中得以呈现,而语言文化的特异性则使得某些修辞格与源语言文字特征密切相关,在译文中难以保留其原有形式。由此修辞格分为相对可译和相对不可译两类。
  《农谚800句》一书中收录的农谚使用了多种类型的修辞格,其中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五类属于相对可译修辞格,而借代、双关、顶针、回环、押韵这五类属于相对不可译修辞格。在翻译过程中,作者发现,对于农谚中的相对可译修辞格,大多可采用直译法保留修辞格;对于相对不可译修辞格,只能舍弃修辞形式,保证译文内容完整准确。总之,译者应当以读者为优先,在保证译文内容意义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原文的修辞形式,使译文读者也能有近似于阅读原文的感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