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女勇士》中的流散主题与身份商榷
【6h】

《女勇士》中的流散主题与身份商榷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Acknowledgments

Introduction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Methodology

Research Significance

Chapter 1 Review of Criticism Concerned

Chapter 2 Diasporic Motifs in The Woman Warrior

2.1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s a Way to Constmct Female Subjectivity

2.1.1 Mothers and Daughters under Patriarchal Gaze

2.1.2 Mutual Empowerment of Mothers and Daughters

2.2 Chinatown as Cultural “Enclave”: Theme of“Escape” from the “Ghost” Place

2.2.1 Chinatown: the “Ghost” Place

2.2.2 “Escape” from Chinatown

2.2.3 Dilemma after “Escape”

2.3 Cultural in-Betweenness: Chinese or American

2.3.1 Non-Chinese

2.3.2 Non-American

2.3.3 Cultural In-Betweenness

Chapter 3 Identity Negotiations

3.1 Narrative Strategy: “Talk-story”

3.2 Intertextual Reference

3.2.1 Fa Mu Lan

3.2.2 Cai Yan

3.2.3 Border-Crossing and Migration: an On-Going Negotiation of Identity

Conclusion

Works Cited

展开▼

摘要

汤亭亭作品中所表达的全球化、错置、无根性、文化冲突和认同等主题是当前学术界炙手可热的研究话题。汤亭亭的作品被认为是了解华裔美国文学的必读书目。其中,《女勇士》一书,更被认为是“美国女性族裔书写中的关键文本”,“衡量亚裔美国文学的标尺”。目前,对《女勇士》的批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形式研究,诸如后现代文体研究,另一类则表现出对主题的关注,比如探讨书中表现出的族裔性、女性身份构建、自我的构建、跨文化叙事以及文化冲突和融合等主题。 本文以《女勇士》为研究对象,以文学一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女勇士》的文学母体、身份商榷的策略及其对二十一世纪流散族群生存问题的关照,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到对《女勇士》的讨论中。 在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以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哲学的观照下,分析《女勇士》的主题,不难发现,“唐人街”、“母与女”、“居间性”等典型主题得到了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这些主题是中国文化传统和美国文化传统合力作用的产物,蕴涵了华裔美国人特殊的流散、迁徙的族裔经验。从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角度看,汤亭亭对母女关系的反传统式的表现,不仅旨在表达女性在性别身份定位上遭遇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对母女关系的一次颂扬。作为文化“飞地”的唐人街被描写为一个“充满鬼的世界”,华裔美国人在这个世界中没有归属感,他们被困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只好选择逃离。但逃离唐人街仍然没有消除他们的身份焦虑,在黄种人和白种人这两个传统之间,他们得不到真正的文化认同,仍然是文化“居间者”。 《女勇士》文学母体的表达不断地折射出华裔美国人的身份焦虑。通过对“讲故事”和“互文性”这两种策略的分析,本文认为汤亭亭通过确认流散身份中的要素,达到了既与母体中国文化保持联系,又不断与美国文化观念进行商榷,进而重构身份的目的。一方面,“讲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使得再阐释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汤亭亭对花木兰和蔡琰这两个典故的互文,使中国的传奇故事与华裔美国人的生活现实互相交错,表现了华裔美国女性在异域生存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寻求突围的可能。通过对母系文化的重构和重写,汤亭亭的创作表明了华裔美国人的族裔文化身份是可以变化的动态结构,他们不再是站在边缘,而是跨越了边缘,成为自由自在游走于多重世界、处于世界之间的“越界者”。 本文认为,汤亭亭所描述的“流散”者的矛盾和不确定的处境,正反映了华裔美国人这一特殊身份建构的阈限性和可能性。汤亭亭自觉消解“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对立,从“既不是……也不是……”的心态到一种“既是……也是……”的“越界”心态的转变,不仅为身居困境的华裔美国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问题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显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图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