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
【6h】

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绪论:文献综述——研究的意义、现状与写作思路及论文架构

导言:人文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心理学与道德教育

第二章经济本体论与道德教育

第三章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

第四章意义世界

第五章意义世界的“法”

第六章道德自我

第七章道德教育的文化过程

结语:“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目录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展开▼

摘要

道德教育是人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教育史上较为古老的教育形式,它的本质在于,将凸现人类的自由本性的意义世界传递给个体,使个体完成从自在的人即概念人向真正自由的人的转化。个体因此而获得文化生命,成为超越有限实现无限和永恒的存在。道德教育是人类传承自身类本质的行为,也是个体成为真正人的必由之路。 围绕这一主题,本文首先以人——伦理——人文——道德教育为线索,指出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是以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为出发点,将体现人类自由本性的意义世界即伦理传递给个体,通过对个体自然本能的文饰和提升,实现个体的类化,使之成为真正自由的人。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是个体与实体的潜在统一与两者的现实分离,道德教育的使命是实现个体向实体的辩证复归。其次,以此理论为基础,剖析了现实存在的三种道德教育理论形态:心理学向度的道德教育理论、经济本体论的道德教育理论以及意识形态的道德教育理论,指出它们与道德教育本性的本质区别。再次,在逻辑推演中使主题得以详尽地展现和揭示:意义世界——意义世界的“法”——道德自我——道德教育的文化过程,使客观存在的类的意义世界即形而上的价值哲学逐步地完成向实践的转化,通过道德教育使之凝结为个体的德性,使个体成为自由的存在即精神。具体地说,意义世界是人类所缔结的超越本体世界的自由世界,是人的类本质即自由的体现和实现。人类通过文化遗传的方式完成对个体的类化即人化。意义世界作为人类主观情绪的客观化,其本身是人类情感的系统表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客观精神。因此德性的本质和内涵是超越性的情感,而不是反映本体世界的理性,个体无法自足地获得德性,必须依靠道德教育来完成。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是使伦理普遍性成为替代个体自然意志的第二天性,即确立个体的道德自我。道德教育通过外在的人文教化和强调个体的内在道德修养,实现道德自我的最终确立。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过程,遵循文化的原理与逻辑。道德教育是对个体人性的抽象提升,真正自由的人还必须复归于现实。最后,个体通过道德教育确立了德性的主体性地位而成为完整的人,德性及其定在形式共同构成了真正自由的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