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形象”与“语义”——论电影中的“南京大屠杀”
【6h】

“形象”与“语义”——论电影中的“南京大屠杀”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作为历史事件和电影题材的“南京大屠杀”

第一节 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第二节 “大屠杀电影”和“南京大屠杀电影”

第三节 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话语环境

第二章 “形象”: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叙事和影像

第一节 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叙事

一、南京大屠杀电影的社会形态和情节样式

二、南京大屠杀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三、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叙事角度

四、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叙事模式

第二节 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影像

一、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色彩

二、南京大屠杀电影的主要场景

三、南京大屠杀电影虐杀场面的呈现

四、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场面调度和声音

第三章 “语义”:电影“形象”背后的意义

第一节 民族灾难

第二节 生命拯救

第三节 心灵/人性救赎

第四节 反战意识和反抗意识

第四章 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像书写的思考

第一节 “语义”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一、意识形态对艺术的绑架——电影表现国家民族主义的利弊

二、失实的历史和混乱的逻辑

三、人物形象的道德化倾向

四、沉默的立场,庄严的历史观——对南京大屠杀电影中功利因素的批判

五、陈旧、歪曲的价值观

六、民族身份的认同——对电影中世界主义的批判和民族意识的肯定

第二节 以电影艺术的形式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困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话语力量不容小觑,理应成为反思历史、深省灾难的重要方式,作为民族浩劫的南京大屠杀,却鲜见于银幕,即使偶有作品,也存在种种问题,难当反思历史、警醒世人之大任。本文以正面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政治学、传播学、受众学、文化研究、电影叙事学和电影语言学的方法,对南京大屠杀电影做细致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从电影的“形象”总结电影的“语义”,并对“语义”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国家民族主义、历史直义主义、英雄主义、功利主义、世界主义、陈旧价值观等观念在表现南京大屠杀时存在的问题或局限,试图在扬弃的基础上提出对南京大屠杀影像建构的理性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