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音乐作品的原作——从茵伽尔登的《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出发所作的思考
【6h】

论音乐作品的原作——从茵伽尔登的《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出发所作的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择本课题的缘由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第一章 茵伽尔登对“原作”的消解

第一节 已有的几种“原作”概念

一、可直观到的创作结果——乐谱

二、从物理属性出发的感性实在——音响

三、“二度创作”对原作的追求——“创作意图”

四、当代现象学的观点——“尊重传统”

第二节 茵伽尔登对音乐作品的分析

一、作品不等同于乐谱

二、作品不能等同于演奏

三、作品区别于有意识的感受

第三节 在“意向性”理论中原作的消解

一、音乐作品的“单层结构”解析

二、音乐作品的开放性特点

三、对“同一性”的解读

第二章 对“原作”的进一步追问

第一节 音乐经验中原作的始终在场

一、演奏家对原作的追求

二、理论家对原作的追问

三、作曲家与原作的从属关系

第二节 在茵氏理论中“原作”并未消解

一、音乐作品的“声音基础”

二、音乐作品与“意向活动”

三、音乐作品的“同一性”

第三节 “原作”的定义及其存在方式

一、“原作”的存在方式

二、原作的多层结构

三、“原作”与“音乐作品”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 “原作”存在的普遍性

一、不同音乐类型中,“原作”普遍存在

二、作品的历史中,“原作”始终存在

第三章 对“原作”的有限把握

第一节 原作存在的特点

一、原作存在的间接性

二、原作内容的“开放性”

三、意向主体的多重性

第二节 对“原作”的把握方式

一、对乐谱的比较研究与把握

二、解读“原作”的创作风格

三、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把握作品内涵

第三节 对原作“有限把握”的说明

一、原作的内容具有无限性

二、原作无法被完全把握

结语

一、探讨“原作”具有的理论意义

二、“原作”对音乐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从茵伽尔登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中可以看出,以往“忠于原作”的几种观念——“忠于乐谱”、“忠于演奏”、“忠于创作意图”以及“忠于传统”——都存在显著的理论缺陷,最终它们“忠于”的东西根本就不是音乐作品。虽然表面上茵伽尔登的理论消解了原作的存在,但从理论分析中可以发现,茵伽尔登并没有真正地消解原作。造成他的理论矛盾的根源在于其理论的出发点。
  音乐作品的原作存在于作曲家的意向活动当中,是作曲家的“纯粹意向性对象”。原作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作品有一定的区别,它是多层结构,包含作曲家隐含在其中的内容成分。由于原作具有开放性,原作不是具体的存在,因此,对原作的“忠实”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它进行把握,而不是完全占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