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对胥吏的管理及其体制缺陷(1644-1840)
【6h】

清代对胥吏的管理及其体制缺陷(1644-1840)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引言

一、清代胥吏管理法的形成

二、清代的胥吏管理法

三、清代胥吏管理的体制缺陷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胥吏是中国古代各级行政机构中的具体办事人员。胥吏地位独特,是“官民交接的枢纽”。与官相比,他们无品无权,在官的指令下承办衙门中的具体事务;与民相比,他们是身处官府的公家人。胥吏系统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胥吏和官僚一起维持着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运转。中国历史发展到清代,胥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危害都极具典型性。清代为了加强对胥吏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了许多管理措施。然而清代并没能有效地控制胥吏,以致发展为“清朝与胥吏共天下”的局面。本文综合考察了清代对胥吏的管理,并且分析了这种管理所存在的体制缺陷。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清代的胥吏进行了简单介绍,以便对清代的胥吏有个总体把握和印象。主要介绍了胥吏的构成、职责、政治经济待遇、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而归纳了当时思想家和官僚士绅的胥吏管理思想。这些思想有的被付诸行政实践,有的则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上,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部分首先明确了清代胥吏管理的主体及官员的法律责任,接着论述了清代的胥吏管理法。内容包括:胥吏的承充、胥吏的迁转、胥吏的离职、对胥吏的监督、加强对文档的管理、换班法和封锁衙门法。清代对胥吏的管理,其目标和着眼点主要是控制胥吏和防止胥吏舞弊,而忽略了胥吏个人的利益要求。 第三部分分析了清代胥吏管理的体制缺陷。首先分析了胥吏制度自身的缺陷;接着把它放到清代的政治结构中进行考察,指出胥吏问题是清代在官僚体制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还分析了官员的腐败无能对有效胥吏管理的阻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